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纾困中下游企业需有的放矢——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面面观

       今年年初,家电行业便已掀起一波涨价潮,美的集团、TCL、海尔、海信等企业对冰箱、洗衣机、冷柜等产品进行了价格调整,上调幅度在5%至15%不等。与此同时,在电机、化工等多个领域,由于成本骤升,一些中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原材料占据成本大头,当前价格下,生产越多亏得越多。对不少企业而言,订单竟然成了“烫手山芋”,只能停止接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是强有力的证明,4月份,制造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66.9%,连续5个月在66%以上的较高位运行。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再创新高,达到61.8%。有机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大部分下游行业亏损企业数占比仍超过疫情前和去年底水平,经济复苏尚不稳固。
  给中下游企业解难纾困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此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原因是疫情下的供需错配。对于政府而言,要坚决依法打击垄断和囤积居奇行为,加强市场监管。加强供需双向调节,落实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关税、对生铁及废钢等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等政策,促进增加国内市场供应。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优势,督促重点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增产增供。同时,要防止各地因“碳中和”搞一刀切,人为大幅削减钢铁、煤炭产能。
  对于输入性通胀,货币政策作用有限,过度收紧流动性反而会误伤实体经济。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合理引导市场预期。要落实好相关减税降费等政策,实施好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
  对于企业而言,也不能坐以待毙。由于供需缺口、美元流动性泛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趋势短期难以缓解。部分中下游企业面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行时,可以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提前锁定上游供应商供货价格、调升产品价格、费用缩减等方式来减轻负面影响。同时,积极拥抱数字化,通过提高智能化生产水平,在企业内部挖潜力、降成本,消化原材料上涨压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