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指导,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卓钢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承办的、以“AI驱动变革,数智引领互联”为主题的“2025第十四届中国钢铁物流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雷鸣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钢铁数字化供应链发展的驱动与展望》的主题演讲。
陈雷鸣表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和钢铁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认清现实,重构供应链的新形态、新生态。
数字化供应链将改变我们对行业与未来的认知,是对传统思维模式和商业模式一次深刻变革。我国经济已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很多技术已经全球领先,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成功转型。
钢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化供应链——将改变我们对行业与未来的认知,是对传统思维模式和商业模式一次深刻变革。
陈雷鸣对数字化的概念进行了解读:数字化是指将物理世界中的信息、流程、对象或服务通过数字技术转换为数字形式,并利用数据驱动的方式重构业务模式、优化运营效率及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其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将传统业务活动转变为以数据为核心的可分析、可交互、可智能决策的数字化体系。
他进一步阐述了“数字化供应链”的概念∶数字化供应链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对传统供应链进行系统性改造和优化,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共享与智能决策,实现供应链全流程(计划、采购、生产、物流、交付、回收等)的透明化、协同化、自动化和高效化。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供应链的敏捷性、弹性、成本效益及客户体验,同时降低运营风险。
陈雷鸣指出了数字化供应链的主要特征:一是数据驱动与智能化。数字化供应链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全流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二是网络化协同与生态整合。数字化供应链突破了传统链式结构的局限,形成多方参与的网络化协同模式;三是流程自动化与柔性化。自动化技术(如智能仓储机器人、RFID标签)的应用显著提升供应链效率,柔性化则体现在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四是可追溯性与风险管理。通过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企业可实时追踪产品从原料到交付的全流程,确保质量与安全(如DHL的跨境物流监控)。数字化供应链通过仿真推演和实时监测,提前识别风险;五是客户导向与体验优化。数字化供应链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简化交易流程提升了客户体验。
数字化供应链的五大核心特征——数据驱动、网络协同、自动柔性、可追溯性、客户导向——共同推动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与敏捷响应。未来,随着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化应用,供应链将进一步向智能化、生态化方向演进。
陈雷鸣还深入分析了“钢铁现代供应链”的定义和内涵。他指出∶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应对产能过剩、绿色转型、全球化竞争等挑战的战略性举措。
钢铁数字化供应链的核心意义与作用包括∶全链路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增强供应链韧性与风险应对能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重构产业生态与价值网络;全球化竞争与市场拓展;驱动行业创新与长期竞争力等。
在谈到“数字化供应链的战略价值”时,陈雷鸣指出∶钢铁数字化供应链的构建,本质上是一场“数据重构生产力”的革命,其意义远超技术工具的应用,而是通过数据贯通、算法驱动、生态协同,实现三大战略跃迁∶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通过柔性生产与精准服务覆盖长尾需求;从“资源依赖”到“数字赋能”:以数据替代部分资源投入,突破传统增长瓶颈;从“行业竞争”到“生态竞合”:以开放协作重构产业价值分配规则。
这一转型将推动钢铁行业从“高能耗、重资产、周期性”的旧范式,向“高效、绿色、智能”的新范式进化,是一场商业模式深度和彻底的变革,同时也是我国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产品、仓储、物流、服务等的全新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组织架构、推动战略转型、重组资源要素、提升业态水平、重构科学模式的关键之所在,也是行业走出低谷、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在对“构建钢铁数字化供应链的驱动路径”的解读中,陈雷鸣强调∶构建钢铁数字化供应链是传统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需从技术应用、流程优化、生态协同等多维度推进。具体驱动路径可分为以下六大方向:
一是技术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智能底座,包括物联网与5G技术、大数据与AI算法 、区块链与云计算;二是平台生态,包括整合资源与协同网络,构建综合交易平台、网络化协同生态;三是流程重构,包括全链条自动化与柔性化,生产流程智能化、 物流与仓储优化;四是数据治理,包括从孤岛到决策支持,数据集成与共享、智能化分析与预测;五是绿色低碳技术与模式双轮驱动,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循环经济模式创新;六是生态赋能,包括政策与产业链协同 ,政府与产业政策支持、产业链深度协作等。
钢铁数字化供应链的驱动路径需以技术为基、数据为核、协同为纲、绿色为魂,通过平台化整合与智能化升级,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价值重构。
陈雷鸣还对钢铁数字化供应链发展进行了展望。他指出∶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低碳转型加速与技术革命深化的多重驱动下,钢铁行业的供应链正经历一场从“物理实体”向“数字生态”的跃迁。这一变革不仅是对传统生产与流通模式的颠覆,更是对产业价值逻辑的重构。
钢铁行业数字化供应链的未来发展将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需求,通过重构生产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全链条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
一是技术集成与智能化升级,包括数字孪生与元宇宙融合、 区块链技术深化信任机制、AI驱动的自主决策;
二是绿色低碳与循环经济,包括碳足迹全链路追踪、短流程炼钢与清洁能源替代、循环经济模式创新;
三是生态协同与全球化布局,包括平台化资源整合、全球供应链网络构建 、跨行业协同创新;
四是智能物流与柔性交付,包括无人化配送网络、动态路径优化与共享运力 、应急供应链韧性提升;
五是数据治理与基础支撑,包括标准化数据体系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安全与隐私保护升级;
六是政策驱动与产业协同。 国家战略引领目标是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预计到203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80万亿,2035年进入全球数字化前列;
七是突破地域与全球脑网络。5G、卫星通信与边缘计算技术的融合,使得跨国供应链实时协同成为可能。这种“全球脑网络”将突破地理边界对供应链的限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数字产能池,搭建更广阔的全球钢铁数字化供应链体系。
陈雷鸣特别强调∶尽管前景广阔,但钢铁数字化供应链的发展仍需突破多重壁垒。一是技术壁垒:工业数据标准的统一、边缘计算与云端的算力协同、量子计算对超大规模优化的支持;二是组织壁垒:传统科层制向敏捷组织的转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跨企业数据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三是认知壁垒:从“技术工具论”到“生态战略观”的思维升级,理解数字化不是局部优化而是系统革命;四是协同壁垒:鉴于企业自身的“商业机密”、上下游资源、客户群体保护的自我意识,区域保护、贸易保护等问题的存在,上中下游供应链企业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战略协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跨区域、跨国之间会更难;五是安全与隐私壁垒:加强数据安全防护,建立行业级数据共享规范;六是人才缺口壁垒:需培养兼具钢铁专业与数字技能、AI技术等复合型人才,支持企业创新。
陈雷鸣表示∶数字化供应链——数字文明时代的钢铁新范式,我们要对钢铁数字化供应链的发展充满信心。未来的钢铁数字化供应链,本质上是一场“数字生产力”对传统工业范式的革命。它不仅是效率提升的工具,更是重构产业文明形态的基石;当每一座高炉、每一条铁路、每块钢材都成为数据网络的节点,钢铁行业将超越物理世界的限制,在数字空间中孕育出无限可能;这场变革的终点,或许是一个“钢铁即服务”的新世界——在这里,物质生产与数字智能深度融合,硬核制造与柔性服务交相辉映,人类工业文明由此迈入更高维度。(001)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8006193号-1
copyright©2005-2022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