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钢铁去产能 最终还是要靠转型

    从去年年底各钢铁企业发布的一系列公告来看,钢企仍依靠补贴在寒冬中度日。

  2015年12月25日,凌钢股份发布公告称,收到财政补助7.9亿元,并将上述政府补助资金确认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包钢股份和重庆钢铁也都在公告中表示,获得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分别为5.8亿元和1.5亿元。

  钢铁行业是产能过剩重灾区,但在本应利用市场淘汰落后产能的时候,政府却对一些钢铁企业进行补贴,这不但会影响钢铁行业去产能和转型升级的进程,还会导致落后产能对优势产能的挤出效应,形成事实上的逆淘汰。

  冶金工业研究院院长李新创曾对媒体表示:“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就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近年更是持续处于合理水平线以下,到了2015年,产能利用率仅有71.5%。”更有业内人士表示,若考虑到尚未纳入统计的约七八千万吨地条钢,近年来钢铁行业实际的产能利用率更低,形势显然更为严峻。

  面对钢铁行业的寒冬,唯有供给侧改革,钢铁行业才能有出路已成为业内共识。安信证券研报认为,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宏观政策主基调。而去产能是一场持久战,可以划分为共识期、阵痛期和重塑期三个阶段。钢铁行业作为产能绝对过剩行业和去产能试点行业,2016年处于去产能共识期,已经渡过了下决心去产能的痛苦,而在去产能早期落实去产能未必有更大的痛苦。

  但是,随着供给侧改革开始深入,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开始出台。5月份以来,有关促进煤炭钢铁去产能的政策集中下发,各地方政府也立下去产能目标责任书,去产能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不过,中央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既有可能成为激励地方去产能的动机,又有可能成为不同地方、产业之间在去产能过程中争相抢夺的“香饽饽”。按照去产能计划,山东省在实施方案中明确,3年内钢铁产能将压减1000万吨,这个力度可谓不小。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曾对媒体表示,目前部分过剩及落后淘汰产能在创造就业和利税方面已经很难有所贡献,甚至反过来成为地方的包袱,地方政府当然是有动机去竭力去产能。因此,中国很难会向美国所说的那样依靠补贴来维持庞大的过剩产能运营。但是,去产能补贴会否变成企业和地方之间“抢红包”的行为尚不得而知。

  补贴确实某种程度可以缓解去产能给钢铁行业带来的痛苦,但依靠补贴并不能真正解决钢铁行业去产能的问题。这首先是因为蛋糕是有限的,分蛋糕的却很多。其次,不管是之前补贴过剩产能钢企,还是对去产能钢企的奖励补贴,都是一种变相输血的机制保护,无疑将问题延后,导致拖慢产业升级的节奏。从这个角度来看,钢铁行业脱困还是要从自身的升级转型开始做起。根据《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计划(2015-2018年)》(工信部原[2015]25号)总体安排,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开始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推动并修订了一批两化融合的标准,支持大型钢铁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开放平台转化,推动汽车板、造船板等个性化订单加工配送。相较于补贴,两化改造无疑将为钢铁企业带来更多、更长远的转型升级的机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