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互联网+”下的新时代

     从“互联网+”,再到《中国制造2025》,都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靠规模与集中为王的工业时代即将落幕,而靠开放与合作的互联网时代正走上舞台。

麦肯锡的报告中提到,考虑到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和各行业的运用程度,预计2013年至2025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提升GDP增长率0.3个-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十几年中,互联网将有可能贡献7%到22%的中国GDP增长。

“互联网+”画了一个圈,并且这个圈越画越大,它一端连着各种消费场景,提供各种生活服务,一端连着各种生产场景,提供各种生产服务。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将融会贯通,O2O的实践也会从服务业企业,深入到工业制造企业。

在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的两个月内,在钢铁、房地产等传统产业公司在努力思索“互联网+”的机遇挑战时,阿里巴巴和腾讯前后脚发布了“互联网+”开放平台战略,试图利用难得的政策窗口,一举将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消费互联网延伸到产业互联网。其中腾讯是从社交应用入手,阿里则从交易入手。但笔者认为,在即将到来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占据先机仍将是传统行业的大型企业。

那么“互联网+”下,企业该如何改变?我们来看看几个企业的转变。轮胎制造商米其林从去年开始向用户提供了一项全新服务。米其林在其用户的卡车轮胎和引擎上安装传感器,传感器将收集到的油耗、胎压、温度、速度和位置等数据传到云服务器上,米其林的专家会分析这些数据,并为客户提供建议及驾驶培训。这项服务帮助其卡车用户每百公里减少油耗2.5升。这便是基于产业物联网的衍生的一项新的服务,是从产品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

目前诸多高端品牌汽车均在推出智能汽车,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卖出更好的价格,而是提供更具附加值的服务,进而给自己的产品带来更高的黏性。这是从产品卖出为终点向产品卖出为起点的转变。

另一个要说的是车联网。未来的车联网,需要超越目前的车内互联,还要做到车和车互联,车和道路上的人、自行车、路灯、摄像头互联,最终形成一张有效有序的万物互联的车联网。一条车联网产业链,由设备感知、网络传输、信息平台、上层应用四个层次构成,涉及汽车厂商、运营商、底层数据采集设备商、软件厂商、内容提供商、应用开发商、云计算公司、动态数据分析商等。与工业时代截然不同,开放与合作才是互联网精髓。

就不完全统计,全国钢铁电子交易平台已达到178家,钢材线上销售量占比近10%,钢贸模式变革进程持续加快。而目前钢铁电商的模式较为单一,加上高同质化产品与单薄的服务意识,使电商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压制。对传统企业而言,这些互联网巨头究竟是门口的野蛮人,还是互补的合作者,并非每个人都已经心中有数。如何差异化服务及产业链合作互补,或许是钢铁电商发展的一个契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