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2015年全球通缩命题

尽管经过美国三轮QE(量化宽松),欧洲日本接力“放水”,中国人民银行也定向宽松,但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拉低物价水平,除了美国之外各国经济了无起色,就业信贷裹足不前,世界各地通缩压力正在集聚。

高盛近日指出,目前全球除美国外,发达国家都在与低通胀抗争。欧洲、日本通胀低迷,而新兴市场通胀两极分化的情况将在2015年进一步加剧。

通胀预期下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在1990至2013年之间,全球通胀率平均为11%,不过2014年该数值约为3.9%。即便是在低通胀率的发达经济体,物价压力也大多呈下行方向,在1990年至2013年之间平均每年通胀率为2.3%,2014年为1.7%。

早在2009年,“末日博士”鲁比尼就大胆预言未来5年全球经济将陷入通缩。而此次高盛认为,先达国家普遍受通货紧缩影响,市场对一些地区低通胀和通缩风险担忧加剧。年底,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通胀率受到进一步下行压力。

美国核心通胀稳步上升。核心PCE(个人消费支出)指数近月处于1.5%上下,美元的走强给商品价格带来了下行压力。市场的长期通胀预期自9月起开始下降。通胀的低迷和通胀预期的下跌都令美联储官员感到担忧。美国的通胀将维持在低位,但将保持稳定。高盛不认为美国长期通胀存在大量风险。不过,如果通胀显着下滑,美联储或推迟加息

通缩压力最大的当属欧洲国家。在欧元区,通膨继续低迷,经济成长持续疲软。2014年11月,欧元区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0.3%,而核心通胀率稳定在0.7%左右。一些欧元区成员国近月通胀为负,尤其是希腊和西班牙。由于通胀低于欧洲央行目标已经超过一年,并将在未来持续低迷,欧洲央行担心,通胀低迷时间太长,可能会导致通胀预期的下降。

在日本,年初因日元下跌而引起的通胀高于高盛的预期。日本核心通胀率在4月达到1.5%后,逐步下降。由于消费税的上调,日本的企业发现自己上调价格的空间有限。10月,日本核心通胀率仅为0.9%,为2013年10月以来最低。现在,日本央行没有为达到通胀目标设置期限。

新兴市场受到大宗商品影响,大多通胀低迷,不过通胀依然两极化。高盛预计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将远低于目前的水平。那些通胀极低的国家(以色列、韩国等)将会继续展现出通胀低迷的景象。而高通胀的国家(印度、土耳其和巴西)将大幅下降,但通胀将依然处于高位。最后,另一些国家(印度尼西亚)可能通胀上涨。印度尼西亚政府此前上调补贴燃油价格,推高了通胀。

在未来一年,油价暴跌将会引发紧缩状况进一步严重。相比6月时候的近期峰值,油价已经大跌超过40%,这对通货膨胀数据有极大的拖累,而这个效果可能延续到2015年。以首席全球分析师朱利安·杰索普为代表的凯投宏观经济学家们预期,7个主要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均值会在未来一年跌至1%,而主要的原因就是油价的下跌。他们在报告中指出,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直接的通货紧缩中,但是它们的前景会在之后有好转。

危机隐忧未消

华尔街日报》在分析眼下通缩的根源时指出,中国、东南亚和东欧国家打开了国门。这些国家在开放的同时全都提高了制造业生产力。印度则更加转变成一个更像市场经济的国家。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至少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内如此。再有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正在下降。

一些经济学家还指出,金融危机之后的政策失误延长并加深了经济衰退的程度,其中尤以欧元区为甚,对其他经济体也形成了重大阻力。

法国《回声报》指出,当前价格如此不同寻常的平稳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人口因素。无论是在富裕国家还是在新兴国家,人口都在老化。而老人是不喜欢通胀的,因为通胀意味着他们的储蓄缩水。其次,拉动通胀的那根绳索变得越来越“松弛”。在世界各地,能满负荷运转的工厂越来越少。这种疲软的势头在原材料和工资这两个领域同样存在:而它们恰恰是导致20世纪通胀的两大主因。

持续通缩的结果显而易见。

雅虎财经报道称,商品价格的下降对消费者来说是好消息,口袋里的钱可购买更多商品,但是大多数商品价格持续下降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令投资者和经济学家担忧的。当消费下降,企业收入减少,企业面临削减成本的压力,从而会裁员或减薪,员工收入减少,消费者继续延迟消费。通缩还将造成债务更加昂贵。在上述不良循环中,固定利率按揭贷款将变得更加昂贵,还有可能造成现金流短缺,甚至造成破产。

比起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一旦成真,对经济的杀伤力与危害性会更大更广。从近百年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看,以价格和收入两大因素下降为主要内容的通缩危机,对经济及民生的冲击甚至要超过通胀。CPI转向的直接后果是投资需求再次转弱,消费信心疲惫,全球经济复苏路茫茫。

《华尔街日报》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物价普跌逐渐成为市场担心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会让人联想到类似大萧条和日本失速20年的严重且挥之不去的经济衰退。

政策调整继续

目前的通缩似乎和上世纪70年代全球普遍通胀截然相反。当时,甚至低通胀经济体都遭遇了物价的大幅上涨。在1973和1974年,德国通胀率突破了7%,瑞士消费者价格涨幅一度突破了10%,而且日本的每年通胀率徘徊在25%的水平。

不过,当时通胀是全球性问题,现在则轮到了通缩。《华尔街日报》指出,在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带领下,全球央行行长打破了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恶性循环,上世纪70年代的恶性通胀因此结束。虽然关于沃尔克采取的措施是否过于严厉还存有争议,但事实是在其他国家央行和财长跟随美国的脚步之后,通胀水平不断下降。该报提出,当前的通缩周期能否以同样的方式被打破,即某个国家央行牵头、其他决策者跟随的模式。

《经济学人》指出,目前,许多央行乐见通胀归来。大多数央行设立了2%的通胀率目标。在美国、英国和欧元区国家中央银行均设定了2%的通胀目标,而目前它们的通胀值均低于这一目标值。在经历十多年的努力后,日本终于在2013年走出了通货紧缩,而如今它正努力不让自己回到过去。即使忽略消费税提高的影响,日本目前的通胀水平勉强达到目标值(2%)的一半。

不仅如此,如今低通胀值带来的危险之所以如此严重,是因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已经将利率下降到了零。货币政策的受限使人们把关注点转移到财政政策上。不过其他刺激消费的途径,比如财政政策,也因为那些试图表现强硬的政客的阻碍而未能成行。

英国金融时报网发表中国安邦集团研究总部撰写的题为《世界需要合作抵御全球通缩》的文章指出,在这场连绵的通缩中,央行的角色十分尴尬。一般认为,低利率与多发货币将刺激通胀回升,这也是各主要央行先后量化的理由。但实践证明,这些新注入的流动性多涌向了资本市场,推高全球资产价格,但在信用与通胀创造方面却无能为力。尽管美国的3轮量化宽松向金融系统注入了新创造的数以万亿的美元,其核心通胀率仍然只停留在1.5%,日本“安倍经济学”在刺激通胀方面的失败,更加清晰无误地指向了这一点。问题的实质始终在于,新发的货币在扭曲的经济结构下,并没有真正创造出有效需求,而只有填补上负的产出缺口,全球性的通缩才能出现实质上的好转——而这并非央行所长,需要更加深刻的改革。

《南华早报》中文网稍早前也认为,避免通胀过度或不足的最好办法,是采取可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如今,人人都想要更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因为除了央行,政府在经济问题上并没有展示强大的领导力。政府应制定结构性改革措施,以提高长期的潜在增速,让疲弱经济走上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借此达致理想目标。经济增速偏低并非致命问题。政府如果放开服务业、解放劳动力市场、减少行政繁琐程序、加强执法、培训劳动力,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将有助改变情况,而且影响力持久。只有政府才有权力采取这些行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