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全球经济“大停滞”预期渐强

      就在全球民众围观iPhone6抢购潮、阿里巴巴IPO、苏格兰公投时,许多全球职业投资人的目光却落在了“大停滞”这个对于国人颇有些陌生的词上。

      “大停滞”究竟是怎么回事?全球经济真的陷入渐冻期了吗?我们距离“大停滞”还有多远?就此我们与专注于全球宏观经济研究的国泰基金的基金经理吴向军进行了连线。

      范媛:最近“大停滞”这个词突然火热起来,我们最初知道这个词是在2011年高盛发表研究报告称,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消费者都担心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但世界陷入“大停滞”的可能性明显超过预期,概率高达40%。但当时,“大停滞”这个词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个词?

      吴向军:这个词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全球“大萧条”演化而来的。在西方经济学中,形容经济不好的名词中,最严重的词是“萧条”。历史上最著名的“萧条”就是1929年爆发的,持续时间超过十年。其实那次并不是唯一的“萧条”。美国在1873年开始的“萧条”持续的时间长达20年,比上述的“大萧条”还可怕。其次是“衰退”。“衰退”每个经济周期都有,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没有“衰退”就成了计划经济。前苏联和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就是最著名的例子。“停滞”指的是经济长期不增长或极低增长,一般指的是经济“萧条”或“衰退”的时间拉得非常长。前苏联的经济曾经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停滞”。日本经济停滞也有20年了。美欧等国在战后重建的1950-1960年间经历了黄金的增长期,但是在1970-1980年间则经历了长期的“停滞”期。电脑、互联网和新兴市场把全球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又一次带入了高增长阶段。但是现在欧洲、日本、新兴市场不断陷入经济泥潭的消息让“大停滞”这个词风行起来。

      范媛:从最近一段时间的全球经济形势看,是不是真的很悲观?

      吴向军:最近一两周除了美股屡创新高之外,却也有不少负面经济新闻。

      欧盟地区8月份通货膨胀仅为0.4%,低于预期,显示欧洲央行降息(包括历史上首次把央行存款利率降为负数)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欧盟地区的通胀在过去两年从3%不断下跌,现在眼看就要变为通缩。

      欧洲央行上周首次向欧元区255家银行提供4年期、利息为0.15%的逆回购。提供上限为4000亿欧元,但是只有826亿欧元的需求。而且这800多亿欧元的需求基本上来自刚刚到期的3年逆回购。欧洲看来只有靠央行出“大招”,直接购买国债,也就是量化宽松最后一招了。但是量化宽松就真的有用吗?德国十年国债的利率已经是0.9%了。再低还有意义吗?

      南欧最大国家意大利今年第二季度的GDP再次陷入衰退。本来南欧国家经济一季度都已经走出衰退,大家预测今年会普遍走出衰退,但是新一轮的经济数字出台,又给大家浇了一盆冷水。南欧国家的经济陷入“停滞”已经达6年之久。现在的希望又一次破灭,让人非常丧气。

      日本的问题更加严重。在安倍首相引导的央行大规模放水政策影响下,去年日本经济略有起色。但是今年二季度GDP按季度下跌1.8%,年化下跌7.1%。这和4月份日本提高消费税有关。但是进入三季度以来,日本的消费并没有明显改善,安倍政府有可能不得不取消将于明年进行的第二次增税计划。这就意味着日本的国债负担将更加严重。

      另一方面,虽然过去两年间日元贬值超过30%,但是日本的对外贸易却从顺差变成了逆差,而且逆差每月都在刷新历史记录。日本已经不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了。上周,日本央行首次以负利率购买1年期国债。大家可能无法想象以负利率购买债券吧?就是债券交易员可能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什么叫做以负利率购买债券吧?也就是假设一个债券1年后到期,还本加付息的时候有101元现金入账,正常人都会以101元以下的价格买入。但是日本央行现在以101元以上的价格买入这个债券,这不是疯子才干的事吗?

      新兴市场也没有太多好消息。俄国上季度GDP增长为负。巴西宣布GDP连续两个季度增长为负(过去4个季度3次经济负增长),并在上周再次下调了今年的经济预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