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确把握标准与标准化的关系。标准化,实质上就是为标准制定、发布和实施过程而进行的一切活动。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标准化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一门重要的工程与技术科学的基础学科。没有标准化的过程,就没有标准;反之,有了标准,没有标准化的过程使之实施和改进,标准也就形同虚设,失去了意义。对企业而言,客户的需求是有标准的需求,无论是对产品质量、设计质量还是服务质量的要求,都是建立在标准之下的质量。标准化的实质就是将生产和服务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经济化。只有以标准化为核心才能真正做到以客户、以质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制定执行和不断完善标准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也是塑造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必须建立标准和标准化的体系,必须以标准和标准化为手段,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保证精益生产的顺利实施和获得应有的成效。
二、大力推进标准化改革创新。要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 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加大标准化领域改革创新力度, 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政府标准要回归公共产品属性, 严格限定政府主导制定标准范围, 进一步精简整合政府主导制定标准, 聚焦安全、健康、环保等公共领域精准发力, 压缩数量规模, 提高标准质量, 缩短制定周期。坚持放开与规范并重, 进一步放开搞活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 增加竞争性标准供给,推动团体标准从做大向做强转变。鼓励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强化对民营经济、中小型企业的标准化服务,让各类市场主体都成为标准化改革的参与者、实践者、受益者。
三、拓宽标准化人才培养路径。企业应明确标准化人才发展规划,一切有利于标准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式都可以探讨、开发和运用。根据人才成长规律科学配置,从制定计划积极实施、完善制度了解思想动态、检查执行情况并迎接挑战、处理问题并及时反思处理,完成企业标准化人才质量管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单位实际情况,结合行业需求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政府单位等培养机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各类系统培训和学习。
四、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从企业角度,要更好地将标准化工作与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市场应用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实现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企业的标准战略与公司的市场战略需要紧密结合,作为服务全球市场的全球公司,深刻认识到国际标准是企业产品赢得全球高端客户认可的通行证,华为公司自从出海拓展海外市场之初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产品是否符合国际标准,低端市场对于国际标准要求不高但无法支撑公司可持续规模发展,只有以争取高端国际市场为目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模突破,引领国际标准才能赢得全球客户信任。标准化的过程也是将市场需求与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过程,只有最终被全球市场广泛接受、广泛采用,经过全球市场严格检验的标准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成为既符合实际、又适度引领的高价值、高水平的“高标准”。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的残酷竞争,要充分调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标准化中发挥核心作用的积极性,提升标准化能力,积极参与到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并形成紧密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8006193号-1
copyright©2005-2022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