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首页>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动态>详情

国家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之:许昌

创建基本情况
      国家标准委启动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后,许昌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极为重视,市委书记专题听取申报工作汇报,并明确指出:要全力争取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许昌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重点内容。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试点申报工作,市长要求编办、财政、科技、人社、发改、工信等部门要在机构、资金、人才等方面全力支持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战略支撑作用。2017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推荐许昌市为全国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8年2月11日,许昌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获批“国家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
主要做法
(一)体制机制建设方面
许昌市委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五岳担任主任、各市直一把手和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标准化委员会,统筹协调推进标准化工作重大事项。为进一步做好创建工作,推动许昌市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2018年7月18日,许昌市召开了创建“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动员会。会后起草了《许昌市标准化奖励办法》,扩大了奖励范围,对主导起草国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单位分别给予100万、50万、30万、10万的奖励,这对于引导许昌市优势领头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设立联盟标准和团体标准发挥了强有力的政策引领作用。
(二)标准化拓展情况
紧贴许昌市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出台了《许昌市国家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方案》,把标准化拓展融合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以标准化助推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助推服务业转型升级、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建立了政企联动一体化工作体系,形成了“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一盘棋。
(三)突出政府引导和企业协同两大主体
一是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创建了一批如国家电力装备标准化产业集聚区、鄢陵苗木栽培标准化示范园区、鄢陵健康养老特色小镇国家服务标准化试点的标准化改革创新重大工程,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标准化改革创新的跃升。二是政企合力,协同推进。政府通过做好宣传和搭建平台,引导许昌现有的高端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加快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转化为标准,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大力提升全市主导的国际、国家标准数量。同时扩大标准化奖励范围,调动企业制标达标的积极性,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工作局面。三是加强标准品牌联动。在企业原有知名度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进程的品牌培育引导,提升许昌市特色优势产业或技术的国内外影响力,助力城市转型升级发展。
(四)进一步推动标准化改革创新
一是创新标准保障。依托许昌“英才计划”,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标准化人才300名,定期不定期开展标准化工作培训,组建涵盖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管理等诸多领域的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和人才库。目前已成立2个国家标准化委员会,2个省级标准化委员会,1个标准起草工作组,指导许昌工业、农业等领域的标准化起草工作。建设许昌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开展文献信息咨询、有效性确认、技术审查、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等公共服务,免费向社会公开强制性标准和公益类推荐性标准文本。二是创新标准化宣传培训。通过召开会议、印发标准化知识笔记本、电视栏目访谈等形式,让相关委办局和广大群众深刻理解标准化与社会管理的关系,推动各委办局建立以标准化与政策为核心的社会管理能力。同时,把标准化纳入城市形象宣传工作大局,唱响标准化工作“好声音”,在中国质量报上发表题为《当好排头兵 再踏新征程》的宣传文稿,扩大“许昌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创建的影响力。三是在创新标准监督。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强制性标准和重要公共领域标准实施情况监督,落实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及时开展标准复审和维护更新。充分运用质量监督抽查手段,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公开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将负面情况纳入企业质量诚信记录,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提升许昌市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率。
主要成效
截至目前,许昌市重点领域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拥有国家、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个,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246项,主导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比率达83%,许昌市地理标志产品增至9种(钧瓷、禹南星、禹白芷、禹白附、许昌腐竹、陈化店矿泉水和鄢陵腊梅、长葛枣花蜜、长葛蜂胶)。以李亚萍博士为首的研究团队,主导起草国际标准11项,高标准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效果凸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成效显著。如许昌市东城区开展物业服务标准化改革创新试点以来,惠及人口达14万,居民有效投诉率同期降低40%,群众满意度显著上升。
(一)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许昌市坚持把标准化战略摆在发展全局的关键位置来统筹谋划和实施,市、县两级政府都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并将标准化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和《实施标准化战略奖励办法》等文件,不断加大标准提升、标准监管工作力度,收到了良好效果,“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大标准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省前列。
(二)标准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更加紧密
在与农业深度融合方面,成功创建了禹州中草药、鄢陵花木、建安区食用菌、襄城县烟叶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目前,许昌市共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其中鄢陵县花木和建安区食用菌获得“优秀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8个,襄城县桃与核桃标准化种植成功申报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在与工业深度融合方面,我市大力实施关键标准提升工程,截至目前,许昌市共培育国家、省级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企业14个,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1个,全市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河南省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批并全面开展工作,河南省洗护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开展有声有色。在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方面,建立了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4个,省级项目25个,其中许昌供电服务标准化成为全国首批标准化试点。
(三)标准话语权优势更加凸显
紧紧围绕全市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先进标准体系建设力度,鼓励企业“开门制标”,真正让“标准”成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推进剂”。依托中德(许昌)产业园,以建设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为契机,建立与德国企业常态长效合作机制,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主动对标先进技术标准,带动制造业提升标准,加快融入国际先进标准体系。依托5G泛在小镇项目,推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究制定5G信息产业先进标准体系,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国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瑞贝卡国家发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将其具有自主产权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行业标准。开普检测研究院李亚萍博士当选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95继电保护专委会主席,并获得国际电工委员会“2012年度托马斯.爱迪生”大奖。截止目前,全市共建立和完善重点工业产品标准体系41个,专项农产品标准体系32个,服务业标准体系21个,大大提升了我市的“标准话语权”。
(四)标准化引领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许昌市襄城县国家烟叶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烟叶等级检查合格率提高到了80%以上。市绿芦笋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建设,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95%以上,产品合格率能够达到98%以上,产品合格率提高40%。绿芦笋的销售已遍布全国广东、云南、河南等十多个省份,其中广东、福建等省份由以前的空白达到现在年销售50吨以上。

注:此文来源于2018年10月19日于青岛召开的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经验交流会暨部分地方标准化工作座谈会会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