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钢铁反内卷风暴!中央亮剑能否重现十年前 20% 涨幅?深度解析政策红利与市场困局

2025年7月11日,山西部分钢厂收到限产口头通知的信息引发市场强烈反应,螺纹钢、热卷等钢材品种期价涨幅超 1%,包钢股份、抚顺特钢股价涨停。这一现象折射出钢铁行业在政策调控与市场博弈中的复杂图景。

01

供给侧改革深化:政策驱动与行业重构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标志着新一轮供给侧改革全面启动。这一政策导向与《求是》杂志同期发表的《深刻认识和综合整治 “内卷式” 竞争》形成共振,凸显国家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破解行业恶性竞争的决心。

从行业实践看,钢铁企业的整合重组与产能优化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国宝武通过跨区域并购,粗钢产量达 1.3 亿吨,稳居全球第一;鞍钢集团控股凌钢后,东北地区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CR10 从 2021 年的 41.4% 升至 2025 年的 43%。政策端严控新增产能,2024 年全国退出 1000 立方米以下高炉 42 座,对应炼铁产能 3471 万吨,但当前仍有 300 余座小型高炉待淘汰,产能占比 13.7%。

值得关注的是,此轮改革呈现三大新特征:一是范围扩大至锂电、光伏等新兴行业,形成 “传统 + 新兴” 双轨治理格局;二是政策工具从 “一刀切” 转向市场化措施,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速建设,倒逼企业绿色转型;三是强化地方政府行为规范,明确要求统一政府采购、招商引资标准,破除隐性保护主义。中钢协秘书长姜维指出,2025 年将对现金流为负但产量增长的 6 家企业实施预警,彰显行业自律的深化。

02

钢价走势研判:供需博弈与结构性分化

当前钢材市场呈现 “政策预期升温” 与 “基本面承压” 并存的局面。7 月以来,多晶硅期价涨幅超 20%,而螺纹钢、热卷涨幅不足 5%,反映市场对不同行业供需改善的差异化判断。

需求端呈现结构性分化:

建筑用钢持续疲软

: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超 20%,地方债以化债为主,基建实物量增量有限,建筑钢材需求同比下降约 8%。

制造业用钢韧性凸显

:汽车、造船、家电等领域需求逆势增长,其中汽车用钢需求同比增长 4%,家电用钢增长 8.4%,成为核心支撑。

供给端面临双重约束:

政策限产与市场化出清并行

:山西等地口头限产比例约 10%-13%,但尚未形成正式文件;行业亏损面仍达 40%,中小企业自发减产现象增多。

成本支撑力度边际减弱

:焦煤价格较 2023 年高点回落 25%,铁矿石供应因西芒杜项目投产趋于宽松,吨钢成本同比下降约 150 元。

综合来看,钢价运行呈现 “底部抬升、弹性受限” 的特征。中辉期货陈为昌指出,当前吨钢利润约 73 元,虽较去年同期改善,但显著低于 2018 年供给侧改革高峰期的 500 元水平。国投期货何建辉强调,钢铁行业已从 “总量过剩” 转向 “结构性过剩”,低端产能基本出清,但高端板材仍依赖进口,需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供需再平衡。

03

未来路径:从 “规模扩张” 到 “质量效益”

面对 “三高三低”(高供应、高出口、高成本;低价格、低效益、低需求)的行业困局,钢铁企业正加速向 “质量效益型” 转型。

政策层面,《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 年版)》构建 “基础指标 + 引领指标” 评价体系,将超低排放、能效水平与产能置换挂钩,推动行业从 “合规生存” 向 “标杆引领” 升级。截至 2025 年 4 月,141 家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产能 5.91 亿吨,吨钢污染物排放下降超 30%。

技术层面,氢冶金、全废钢电炉等低碳技术进入示范阶段,宝武湛江、首钢京唐等企业通过极致能效工程,吨钢综合能耗降至 543 千克标煤,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钢协副会长王颖生表示,2035 年我国粗钢产量预计稳定在 8 亿 - 9 亿吨,钢铁作为 “工业粮食” 的战略地位不可替代。

市场层面,头部企业通过直供模式增强产业链话语权。中国宝武板材直供比例超 70%,鞍钢集团汽车板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28%,抗周期能力显著提升。

结语

此轮 “反内卷” 行动既是对 2015 年供给侧改革的延续,更是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升级。短期看,政策驱动下钢价存在反弹空间,但难以复刻十年前的单边牛市;中长期看,行业集中度提升、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将重塑竞争格局。对于投资者而言,需重点关注三大信号:一是中央财经委政策的细化落地;二是制造业需求的持续性;三是头部企业的低碳技术突破。唯有把握 “减量发展” 与 “质量提升” 的平衡点,方能在行业变革中捕捉结构性机遇。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贸易金融圈,作者西面,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的观点和立场并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和立场,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