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影响内控、合规、风控有效性的原因,企业是不是出现了这些问题?怎么做(之一)

企业导入任何一套新的管理理念或方法,必然面对传统思维、组织与工作惯性、行为惯性的阻力。阻力,反映为开始时的不习惯而表现出来的不理解或歧义。

如果没有表现出阻力,说明存在3点可能性:一是理念与方法没有发挥实质作用;二是只表现为宣传性说法,没有转变为实践;三是只是习惯的可视化翻版,谈不上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不会产生期望的结果。

为什么呢?无论是人还是企业,只要沿着老路走,就不可能到达一个新地方。这个新地方,就是导入新理念、新方法所期望达成的结果。

本文阐述企业在推行内控、合规与风控工作中,导致无效、低效或形式化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01.风险管理体系无效与低效的问题根因

企业中的内控、合规与风控,本身不是什么新方法,只是由于要提高其目的性、规范性、有效性而从某一“维度”强调了体系化管理,这个维度被表达为内控、合规、风控。

就好像初创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却没有设置专门的质量管理职能,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质量管理一样。

内控、合规与风控,只是一类行动的统称,并不代表具体行动。企业开展内控、合规与风控建设,是把统称转化为“有目的具体行动”的设计过程,但仍不代表管理体系的建立。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你还没有谈内控管理、合规管理、风险管理呢?因为,置身于企业看待三个课题,有一个如何看、如何做、如何管、如何行动的问题,即体系的目的、边界的界定、功能结构划分、行动类型及方式与方法、治理机制问题。

毋庸置疑,内控、合规与风控,都是以“防风险”为目的的行动统称。对一个企业来讲,从实践角度,企业不能出现“目的一致”的多个体系,否则,企业的运营管理就会出现责任不清、目的交叉的“乱局”。

为什么企业千辛万苦建立的所谓内控体系、合规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或者“X位一体”体系,甚至花重金聘请知名专业机构产出的结果,总感觉没有实际效果呢?基本都出现了4个问题:

一是体系边界没有界定好,产出建立在“模糊”认知的边缘,三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出现了说做什么就做什么、说是什么就是什么的问题,缺乏条理性、系统性。

问题原因:对内控、合规、风控、风险管理认识不清带来行动错乱。

二是没有转化为企业员工达成共识的认知标准,是决定一个体系有效性的根本基础和最前端的规划问题。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沙土地上建高楼”等等,设计之初的模糊性,决定了产出结果不达预期的必然性。

问题原因:缺乏管理一致性与行动差异性的认知基础。基础,需要主管部门去夯实,避免员工认知的不一致。

三是没有把统称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指导”,缺了“中间层”。其一,企业中的行动是有条件的;其二,行动是要明确“怎么做、做什么、怎么评价”的,否则也不需要管理。譬如把“风险评估”抛给员工,就不可能转化为具体行动,即使行动了也是“各抒己见”的表现;其三,手册、清单有必要,但并不意味着产出的手册、清单是适宜的,更不代表转化为实践行动的可行性。

问题原因:推动工作建立在“理念、概念”基础上,内控、合规、风险管理都是听着有道理“一般性概念”。

四是把风险管理泛化了,没有界定风险、问题、故障、事故之间的界面关系,导致风险管理“无事不可解释”。譬如,建立风险应对预案是风险管理工作,但是需要建立在风险发生的假设基础上,一旦转变为事实,就成了问题、故障或事故的处置与管理,而不再是风险管理,意味着风险管理的失败,但后期预防问题重复发生的措施,属于风险管理。

问题原因:其一,风险、问题、故障、事故是同维度的不同表现,风险管理不能打乱原有的良好习惯。其二,风险管理与企业中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保密管理等等职能,有预防风险的相通性,也有差异性,涉及布局与方法问题,后者属于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范畴。

02.怎么界定防风险类的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永远是超前的管理,而不是现实结果的应对、处置与认定。带有约束特征的超前管理,至少都要有结果的处罚标准,否则就失去了控制、约束的防风险意义。

比如,所谓风险应对,是从风险管理维度的后瞻性说法,指的是问题、故障、事故发生后的应对与处置。转化为实践,需要做出“归一化”处理。

如果从管理的角度再扩大一下外延,包括正向引导、过程控制、约束基线、问题处理、追责处罚,这是管控的规律。说到管控,也是有规律可言的,在于环节、指标因素、标准、保障机制,会与内控走到一起,不再赘述。

无论是内控、合规、风控,只要没有清晰化地界定,企业做的工作就很难有预期产出,因为他们都是“永远都对的理念”。

那么,企业中以“防风险”为目的的体系怎么界定呢?首先,内部控制很难体系化,其体系性通过“管控”反映出来,反映在“管控”下不同层级的节点;其次,合规管理可以构建一套“单视角”的体系,有内控的成分,但涵盖不了内控的全部,既有交叉又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二者之间不是完全独立的关系。

为什么合规管理出现了“合规控制流程清单”呢?这部分内容是合规管理难以解释的部分,是由事儿反映出的合规风险控制,内控的目标包括合法合规,是首末关系。说明什么?如果企业并行推动内控与合规,二者均不能独成体系。

会有人说合规管理办法中提出要建立合规管理体系。没错,办法是从合规单维的角度进行的描述,所以,才出现了流程与内控清单,才出现了处理好内控与风险管理关系的说法,否则,是不完整的。但置身于企业,内部管理、风险管理是存在的,当然要统筹考虑。

再次,风险管理是什么?是一个正确的、有目的性的“泛称”。

企业中的内控、合规管理,都具有广义的防风险功能,又在目的、对象、表达方式方面各具狭义特征。从企业整体的角度,以“防风险”为目的的体系只能有一个:风险管理体系。

怎么看内控、合规呢?是风险管理体系内针对不同对象的确定性“功能结构”,是一个子系统,而每一个体系内的多个子系统之间是有依赖与接口关系的。企业中界定管理体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从企业整体认识的目的一致性,二是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体系内的方法、要求只能外推,不能来自于其它体系同样的方法与要求。

是不是内控、合规两大结构代表了风险管理的全部呢?你认为是,它就是!管理的成效,在于认知程度;认知程度,决定了设计产出;设计产出的有效性,决定了能不能“被应用”,即实践。

不要认为是某种方法决定了结果,而应该是根据结果的追求寻求合适的方法,但坚持的理念不能变,是指导方法的根基,过度纠缠于方法的做法,完全是作茧自缚。

最高境界的管理是“无法胜有法”,管理追求的是效果而不是方法,只要能够实现预期目标,什么方法都可以选择。无法,并不代表没有方法,指的是不要被方法拘束住手脚。

比如,企业讲究 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甚至八位一体,他只是一种思路,但刻意追求,就会把自己困死在一张无形的“网”上。

为什么不思考一下,都是大型企业,不同企业却存在三位、四位乃至八位一体的不同呢?有时候,砖家讲的是设想,那种你想做什么他都能实现的乱态,本身就是“不可信”的。如果哪家企业认为做成了,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人可以义务评价其真实有效性。

事实上,企业运营是动态的,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计划内、计划外的事项表现出来,这部分风险怎么办?应该承认外部风险很难改变,客观对待的结果只有“内化”,所以,才产生了“风控”行动。

风控设计的关键,要找到企业运营的“龙头”拉动线,才能找到风险评估的“指标”,才能转化为“确定性的风险评估行动模型”。比如,拉动业务运转的是营销;拉动交付的是计划;拉动研发的是需求与标准;拉动协作的是项目;拉动预算的是投资组合┈┈

再比如:合规管理中的外部合规,在导入外部规则时,为什么会形成“漏斗”效应呢?就是通过模型进行的筛选,由此形成的风险清单,在同行业同属性的大、中、小企业中,结果是不一样的,也不是不分良莠地风险漫灌,其结果一定是被部门认同的,因为,它是风险事实,风险清单的目的是为了关闭风险,而不是挂着给大家看的,备看、备查的静态清单,永远形不成“抗风险能力”。

“用确定性管理不确定性”,出自于华为的说法。确定性,指的是规则,来源于不同的抽象理解,风险评估模型,本身也是一套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转化为可持续的循环实践,而不是搞出一个大、中、小企业通行的“风险大字典”。

那些寄希望通过“风险字典”解决问题的做法,都属于能掐会算、可以预测未来的“仙游”。可惜的是,就是神仙也做不完整,何况也不可能像字典那样稳定。说明了什么?国资委提出个清单,就僵化地理解成建立一套风险表格,为什么不能理解成“高风险度”的“风控清单”呢?

事实上,企业中的任何管理,只要是管理,就一定是“目标、结果导向”,内控、合规与风控也不例外,但不能用这样的理论概念去解释。

内控、合规很好理解,“风控”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对尚未建立“确定性解决方案”的风险的管控、监视与预警。风险是什么?我只能从“实践”角度回答,所以“理论派”不要太较真,是管理需要的因素,不需要的“不要管”,别忘了管理成本,这一点与“全面”并不矛盾,否则,就会陷入“死循环”的泥潭。

哪些需要管呢?当然是绩效了。绩效指的是什么?企业级、组织级、关键员工级。所以,企业通过风控施加影响的风险因素,构成了“三级”风险责任制,形成了与绩效的对应关系。其余的呢?依靠确定性规则,从风险管理的维度看,即内控、合规。

怎么理解呢?是实践问题,是一种经验、思维的抽象化沉淀。比如:应收款风险,如果没有确定性的“规则措施”,那它就属于风控;如果建立了合理、有效的规则措施,那就是管理机制与内控问题;如果突破了明确的底线,那就是行为合规问题。所以,没有哪家企业不重视应收款风险,但风险表现并不一样,原因是风险容忍度、抗风险能力不同。

那种停留在理念层次上的所谓方法,又怎么能落地呢?实践型的风险管理,不是人人都能做,一定意义上,比单纯的管理更有挑战性、更有价值意义。因为,前提是要理解管理及各种关系,然后才能谈得上风险管理,是正向、逆向思维的交合,是多要素的兼容并蓄。毕竟,管理的成熟度不同,风险表现程度就不一样,方法与措施就会不同。

内控、合规、风控是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不同形态”,是构成风险管理的三大功能结构。结构又构成了一个子系统,当然还需要分解,所以,企业的风险管理一般体现为“一致性理念、三级管理模态”,四级体现为“具体行动”,从而形成一种风险信息沟通与管控模式,反映为现场层、管控层、归口管理层。

管理模态界定不清楚,不管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什么知名机构做出来的,也不管企业用什么方式进行宣传,都很难转化为“实践”行动。实践,指的是设计的结果被别人应用,且结果是可评价的。

至于那种希望通过建立风险清单方式解决一切的想法,是最幼稚的表现,没有任何人能够一劳永逸地把风险全部识别出来,依靠的只能是满足“期望目标”程度的管理,以及重复滚动、可持续运作的“确定性”行动,这才是“落地”的实践。

一套体系的有效性,衡量标准只有结果与期望的初衷;管理的有效性,衡量标准只有可持续的重复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可衡量、可评价性;行动的有效性,衡量标准只有结果对目标的贡献,以及行动的可行性与确定性;行动的必要性,衡量标准只有成本投入与产出结果的平衡与选择。

03.小 结

本文只是基于体系建立的最基本实践体会,如时间允许,会从内控、合规、风控的不同角度,结合制度、流程管理,做进一步论述。风险管理看似很窄,但涉及的专业领域、知识与技能结构、经验要求非常宽泛。

对企业来讲,内控、合规与风控的多维推动,容易造成工作“重复”的错觉,主管部门总是希望找到一条“多维并蓄”的方法,原因在于,存在体系基础没有做好的缺陷,并没有真正理解风险管理的内涵。

事实上,内控、合规与风控建设的有效性,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运营质量与效率的改善,还会带来越来越频繁的“监督”简化。监督简化,并非指的是“弱化监督”,而是在不影响监督质量、效果的同等情况下,降低监督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冲击。

比如,央企中每年组织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分组巡查,为什么每次巡查前,被巡查企业都要求员工不外出而备查呢?这不是正常对待监督的表现,而是管理落后的反映。

监督过程中,为什么拿着测量仪去逐个查高级管理者的办公面积,去查公务车的排量、采购价格是否符合控制标准呢?这不是监督认真负责的表现,而是没有找到监督方法的反映。控制标准是主管部门根据上级规则要求设计、落实的,标准是什么?有结果衡量标准,也有很多反映的是合规准则。

巡查应该查什么?查控制标准设计部门手中掌握的台账清单,通过抽查进行验证,对发现超出标准的现象,追究谁的责任呢?不仅包括坐在超标办公室中的领导者、管理者,还要加重追究控制标准部门的“落实”责任。同样道理,对违反“八项规定”的超标准支出,监督从哪入手?从财务。追究谁的责任?不仅包括直接责任者,还要加重追究财务部门的“核算控制”责任。

为什么这样做?标准你定的,执行控制与监管责任承担者也是标准制定部门,违规问题是由于控制执行不到位带来的后果,当然要加重追责。

合规管理、监督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包括对外部法则的遵从,当然包括对违规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责任追究,是最基本、最朴素的认知。企业的合规监管与监督不是为了追责而行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执行力,而决定管理执行力的是管理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看待内控、合规与风控,不能单纯从他们本身看,而要从高出的一个层级,从管理的维度去看待。因为,无论是内控、合规管理,还是风险管控,都是企业管理的构成因素,否则就不存在第一道防线之说。

内控、合规、风控的有效性,并不是单纯来源于内控指引、合规管理办法、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或制度,而是源起于管理目的逻辑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很多时候,指引中的“常识”性控制机理,并非专家口中的内控建设依据或转化,而是对应职能管理域下的内控环境。

内控环境不是泛泛而谈,一定是与企业实际管理、内部合规紧密相关的控制原则或合规准则,然后才是流程与控制。企业内控、合规与风控建设,是需要转化为实践的过程,而不是来自于指引、办法中理念化说法的简单复制与翻版。

理解了这一层,对照企业已经形成的建设产出,会不会发现存在很多先天的设计不足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