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被先验性方法束缚的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是否还有现实的应用意义

相对企业中业务管理、正统的大职能管理,内控、合规管理与风险管理是从“保证有效性”的维度,孵化出来的几项细分职能

何谓保证有效性?因管控不确定性产生的措施,可以产生迂路,但不能改变正向运筹路线。凡开展保证有效性工作,必离不开正向路线的梳理,所谓与业务融合的说法,就是正确的废话。

就好比路上捡到的一根儿树枝,可知其生于树,却很难判断成于何树、能生何物,如何打理才能让枝上花果殷实。即便观一眼而知其出自何树,阐其打理之法,也属凭经验的判断,代表不了全部。

由此,看似细分的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反而需要更宽阔的知识、技能、经验、思维为条件基础。我把企业中的内控、合规管理、风险管理当前面临的处境归纳为5个字:迷、惑、难、浮、窘,是经年累月由想当然做法沉淀而成的结果。

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之迷,来源于只观其表而言它;惑,来源于不寻根问源而粗识;难,来源于从分枝需回归于木、林的重识而求其法;浮,来源于求其形而不求其效;窘,来源于被理想化的方法束缚而不自知。

进入9月份以来,企业似乎进入培训高峰期。掐指一算,已婉拒3个企业给出方法要求的培训之邀,最后给合作伙伴定出一个标准:凡X位一体建设方法的风险管理培训,一概谢拒之。

凡咨询从业者,均为企业的商业合作伙伴,无非有四者:师者、知者、正者、利者。师者,常以理念之谈而获认可,其旨在启发,至行动而无踪影,可谈但难以转为行;知者,因深窥其质而有常人不可认知之理,脑中看似已无法,实已贯通消融于心,言事方谈其法,法无定式,因病开药,行动快捷,终让客户可行可为;正者,无论知多知少,必为客户究理善事,倾力而为,结果如何不可测;利者,必因药言病,一法代百法,低价制胜,万变不离其宗,结果终表现为浮、窘之态。

01.勿被先验性方法束缚

所谓先验,即认定了一个不知从哪来、又不知到哪去的方法,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也必套用之,实质出现了“首末倒置”问题。

所谓X位一体的方法,因企业职能分布状态而定,于是就产生了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三位一体,如果再加上法务、监督构成了五位一体,把监督再细分为审计、纪检,就构成了六位一体。

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供应。仔细想一想:把事中保证有效性、事后发现问题的职能捆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其价值何在?其次,监督之称谓,并非专门的监督职能,还包括安全、质量、环保、保密、财务监督等职能,他们的监管职能又放在哪里?

在企业寻师问道的路上,确实出现了不少大师,他们讲着用流程承载各种管理要求的原理而不厌其烦。原理、道理固然重要,看似也可以把流程撑成个无所不能的大胖子,但是,考虑没考虑这种原理,是否违背了风险管理的原则呢?做事儿必须考虑原则。

风险之管控,必先考虑投入与产出的配比,只有产出大于投入的行动才有意义。企业还不至于为了追求内控、合规与风控的效果而兴师动众,先把需要巨大资金、跨若干年时间投资的流程管理搞起来吧?

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内控主管人员认为内控建设需要梳理流程,所以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听着似乎也有道理。问题是流程是什么?是一套做事儿的方案、是一套因场景而设的做事儿方法、是一套员工能够找到角色履行职责的剧本,而不是剧情。

在不少企业中,主管人员拿着花重金而不被员工认同的手册,希望能够通过完善而提高其可行性,或者通过修改而一起解决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问题。

不要有这样的奢想,出现这种想法的实质是没有真正搞明白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短期行为表现。

事实上,我在这里将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并列讲的方式,严格意义上,都是不太正确的表达方式,只是碍于大家的“习惯认识”罢了,否则文章会更长,真要做起来,根本不可行,因为他们都是概念。

企业应该怎么办?先搞清楚自己做事儿的需求,不要先用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把自己束缚起来,也不要渴望通过简单的沟通就能完全掌握方法,万事儿都要下功夫,在顶端筹划层,哪里有通过人人都能看明白的一纸文件就能解决问题的道理。

02.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之间的逻辑

为什么在01中,我说将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并列讲的方式有不正确之处呢?内控、合规是基于风险管理机理而产生的职能,风险管理又是什么呢?是单独的一项职能吗?显然不是,而是一套做事儿的机理。

什么是机理?做事儿应该遵从的事理逻辑,由此而形成做事儿的通用逻辑步骤,所以才有了搜集信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提出风险解决策略、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的逻辑说法。逻辑只是逻辑,不能说成是风险管理流程。

很多人纠结于风险策略、应对措施的差别,甚至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解读。何谓应对?只有当风险发生后才谈得上“应对”,应对的对象是什么?当然是问题、故障、事故了。所以,来自于学术性的说法,究竟会产生多少不同的认识呢?置身于管理,不能这样。

那么内控、合规、风险管理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呢?管理风险之精要,在于针对风险之后的策略与措施,措施之成在于:首选确定性措施,其次是临时性影响措施,再次是风险容忍度标准之上的确定性管理升级措施,最后是风险发生后的应对预案。

确定性措施是什么?首先是标准、其次是表单或模版、再次是流程、最后是制度。所以,内控建设、合规管理的建设部分,最终导向的是制度、流程、标准、表单、模版。为什么呈现相反的状态呢?

无论制度、流程,都遵从“事第一、人第二”的原则,目的在于用确定性规则提高结果正确性的概率,这就是企业制度与法律法规文件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在合规管理中,用整理法律法规等外部规则合规要求的方法,在企业制度中很难行得通,所以才导致建立的合规义务与风险清单,呈现为“似不像”的混合结果,是典型的表面化、模糊化理解的产物。

那么内控是什么?内控有其两意性:一是基于确定性规则预设的路径,针对不确定性实施影响而设定的控制节点;二是控制节点下角色实施控制的标准措施,如果放在现场的场景中,即SOP。控制是为保证预设路径稳定、有效、可重复的风险解决措施。

只不过企业中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流程并不一定系统、完整;二是制度中有控制节点,但缺少控制的标准措施。所以,企业内控建设是基于以上两个问题下的建设活动,本质是“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过程。精细化体现在哪?做事儿的标准化套路、具体的关键活动标准。所以,才出现了梳理流程、对关键控制节点进行控制标准化建设的需要。

问题是如何实现控制标准化呢?来源于对“管理思想、原则、方法”的理解,在不理解控制机理、方法的前提下,别谈“内控建设”。为什么当下不少企业的内控建设产出不被员工认同呢?拿着原理流程、内控指引中的常识性说法,或者说用职责、模糊化描述进行了“偷梁换柱”,这种流程覆盖不了现实中的业务事项而没有意义。

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建设与企业的制度管理、流程管理具有非常紧密的直接关系,而不一定是什么合规管理、风险管理、监督。

厘清了内部控制的逻辑,合规管理是在做什么?同样,合规管理也是基于风险管理机理产生的管理职能,只不过它的核心在于规则中的“关键控制要求”。

怎么理解关键控制要求呢?从外部规则角度,即包括“有条件的做事儿要求”,也包括“严禁、不得的限制性要求”,所以才出现了“识别合规义务”之说。

那么合规风险评估是在做什么?有两个来源:一是在判定企业内部是否有“与满足外规要求相匹配的确定性措施”的分析过程;二是根据企业现实的运营管理过程,判断是否存在可能导致违法违规违纪的失控行为。

二者的导向,全部在于“建立确定性措施”,即制度、流程、标准、表单、模版。构成了与内部控制“基本一致”的重叠部分,而内控建设的风险要素包括“违法违规违纪”要素,所以,合规管理要进行向内控倾斜的“职能让渡”,把合规管理转变成“规则的遵从、满足控制标准、执行标准”的执行问题,从而形成了规则与合规管理的前后交接界面,合规管理是规则管理的延长线。

为什么会出现一体化建设的说法?是因为没有厘清职能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本可以通过分工做好的协同问题,囫囵吞枣地揉合在一起,这种方式的结果,没有产生“整体效能”的可能。

是不是有了完善的制度、流程、内控、合规管理,就意味着“正确的结果”?不是。会在企业战略制定、战略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或暴露很多不能通过确定性规则解决的“不确定性”,只能求其次,寻求“临时性影响措施”,即常讲的风险管理。

问题是我们把风险管理认同为“机理”,因为,没有这个机理,产生不了内控、合规管理,所以,要体现战略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即“风险管控”,取而代之模糊的风险管理,形成内控、合规管理、风险管控三大并行结构形态,也可以统称为“风险管理”,是企业的自定义问题。

如果把风险管控放在“年度经营的完整过程”,同样遵从以下原则:

首选确定性措施,其次是临时性影响措施,再次是风险容忍度标准之上的确定性管理升级措施,最后是风险发生后的应对预案。只不过,这里的确定性,与企业年度中“确定的活动”紧密关联在一起。

什么是风险管理与经营管理的融合?既是话术与口号,也是风险管控的原则。既然要开展风险管控,设计好了机制,不就实现了“融合”吗?关键是得找到“方法”,而不是闭着眼睛搞出一份“一体化”资料。

如果哪位大师还坚持几位一体、坚持流程承载的观点,如果认同这种逻辑,大可试一试所谓的“一体化”是否具备可变现的条件。当然,我相信你能够实现,但一定是拿有限的投入去做华为300亿的事情,咱们就打个大大的折扣,做几百万投入的事情,你会做吗?能做到吗?流程管理的实现,需要最高领导者的决心与毅力为条件。

03.结语:如何实现产出有效

无论是合规管理、制度管理还是监管、监督,经常出现的一句话是“责任追究”,讲的人很多,那么,这句话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呢?

一是厘清流程中重要节点的管控责任、流程决策责任,二是澄清相关的工作标准。失去这两个条件,企业中的追责都是“空谈”。很多看似复杂的事儿并不难,难的是人们难以改变的观念与看问题的格局。

讲流程的人很多,但所做的流程应该是什么?看似具有流程的形式,是否能够覆盖实操业务的范围呢?如果把流程与业务分割开,自然就会出现产出结果“不被认同”的问题。

是不是意味着内控建设无法进行呢?当然不是,需要从整体管理的角度,结合规范甄别制度的有效性,结合制度、管理思想与方法识别重要的管控事项,找到决定成功的关键要素,判断其中的风险要素,针对性厘清措施,不就形成了标准。但是,18项指引中,也不是都必须以“流程”的形式表达。

问题是流程事项的切割,如何向剧本方向转变?是一个经验问题,也是一个流程管理问题,当流程中的责任者转变成角色的时候,就构成了事项、标准、责任的对应关系,当流程到了这种程度,即使没有风险控制矩阵,员工也知道“你在控什么”。

同样道理,合规义务的识别必然与内部制度有关,只有当内部制度不足以控制风险的时候,才呈现为“违规风险”,产生风险的合规义务,就构成了相关角色的“临时执行标准”,但不是结束。合规风险的存在,自然带来“建立与完善制度”的需要。这是什么?三张表单的产生机理。

为什么很多企业的合规管理带来的是一套“静态的合规义务与风险列表”?为什么风险措施中出现很多“贯彻执行”的无用说法?没有厘清外部规则、内部制度、合规风险、执行标准、监管之间关系带来的不太恰当的结果。

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要追求实效,并不是拿着一套方法舞来舞去,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件事儿:

一是要树立流程思维,要按照业务流的机理去思考问题。

二是要坚持整体观,站在要开展工作的上一层位置俯瞰,做出框架的逻辑、格局划分。就好比内控规范、合规管理办法一样,是不同维度的两份儿文件,二者之间的重叠、交叉部分反映不出来,需要通过布局去梳理,而不是依靠文件各做各的,或者干脆混为一谈。

三是要处理好直接相关、间接相关的不同职能之间的关系,实现的方法是“协同”。协同又划分为浅层次协同、深层次协同。浅层次协同,体现于共同认可的界面“接口标准”,深层次协同,则体现于“后置前移”的团队,团队因协同需要由不同职能人员组成,而不是一个常设组织。

四是要坚持执行、标准、监管的匹配思维,要追求落地,离不开标准,但机制、标准又会产生管理成本,所以,做事儿都需要有度,度之所在,关键之所需,竞者之平衡,也就是我总提到的内控、合规与效率的“背反效应”问题。

五是要重视前端的统筹与规划,前端如果不稳,势必头小尾大,一个阶段内表现并不明显,随着工作的深入,各种不同认识就会出现,必然遭受后端的加倍反噬。

为什么我在体系建设中,总会出现大量的“自定义标准与衡量标准”?目的是统一认识、统一语言,避免认知分歧。事实是,控制有很多方式,当梳理到一定程度,厘清不同控制在各种工具中的位置,内控建设的“针对性”才会浮现出来,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内控建设之说。

制度、合规管理、风险管控都一样,不能用来自于外部的常识做企业的内部管理。

六是要善用体系管理手册、程序与作业说明书、制度等工具。体系管理手册、程序作业说明书,是对体系管理的表达,前者常用于前端的统筹与规划、体系管理的重点说明,后者是体系运作的预设方案与路径。体系建设,主管人员不能总把认识、想法装在自己脑子里,依靠培训解决,而是要用手册与大家分享、共享。

制度是什么?用权威性进行布局,通过做事儿、关键环节要素的控制,让各项功能正常实现,通过设定机制提高体系运作的效率。同样,制度管理也需要前端的统筹标准定义,而主管部门提供的制度建设规划与布局工具,是促进制度进一步贴近业务管理现实的方法。

管理是什么?当人们认识、理解、实践、思考达到一定程度,管理的技术特征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贯穿其中的并非某一个方法,而是集各种思维、方法、工具设计之合成,正如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一样,表面看他们既有建设、运作的一面,同时,还有在经营管理中“灵活掌握,按需应用”的另一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