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新发展理念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功能逻辑

Financial Function Logic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 Promoting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under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气候相关因素影响金融风险的机制及审慎监管应对措施研究》(项目编号:21BJY172的研究成果

 

作者:

 

刘志洋1985—),男,吉林松原人,经济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风险管理与金融监管

 

徐索菲1983—), 女,吉林长春人,经济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计量分析;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金融功能,服务中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认为,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创新维度下丰富了产品体系,发挥金融风险管理功能;在协调维度上协同现货市场价格,履行价格发现功能;在绿色维度上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完善绿色资本形成功能;在开放维度上竞争全球金融体系话语权,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在共享维度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践行共同富裕发展理念。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金融功能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 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quires that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should be fully, accurately and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e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should be constructed,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hould be promot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 's capital market,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hina 's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 has given full play to its due financial functions and serve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 's real econom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openness and sharing. "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hina 's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 has enriched the product system and played a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function under the innovation dimension; coordinate spot market prices in the coordination dimension to perform price discovery function; help green capital formation in the green dimension and promote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in the open dimension and serve the ' Belt and Road ' strategy; maintain national financial security in the sharing dimension and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 Financial Functions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发达的金融体系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对一个国家来讲,金融发展可以体现为金融体系规模迅速扩大、金融机构数量显著增加以及金融效率的明显提升,而这些发展变化之所以能够出现,归根结底取决于金融体系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程度。但是,金融体系究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金融发展理论并没有有效回答。针对这个问题,金融功能理论给出了答案。根据Merton和Bodie(2000),金融在经济发展中主要有以下六个功能:第一,提供高效的支付系统;第二,为实体经济的大型投资提供资本积累渠道;第三,跨时空配置金融资源;第四,管理金融风险;第五,提供价格信号,引导现货市场价格;第六,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金融功能理论出发,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包括随后的“结构化”金融技术)一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具有差异偏好、预期有异、信息来源不同的投资者、投机者、对冲者、套利者,他们在价格的引导下形成了不同的供求关系和未来预期,从而实现了较为充分的竞争,价格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引导性,对现货市场的价格走势具有引导功能。此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金融工具多样,期货与期权能够帮助实体企业对冲风险,可转换债券等原生与衍生工具融合的金融工具能够在公司治理领域发挥治理功能。在有效的为实体经济提供价格引导和风险管理功能的基础上,资本形成功能和金融资源跨时空配置功能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2012年至2022年的十年间,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推出多种多样的金融衍生产品新品种,满足实体经济风险管理和投资需求,为实体经济和现货市场提供价格发现和指引功能;在此基础上,对实体企业长期项目资本形成、经济绿色转型资本形成、金融资本跨时空优化配置等均产生了积极作用,为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国际竞争力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现,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也不例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一切金融功能的履行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终极目标,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为主要任务。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中价格信号的“灯塔”功能和风险管理的“压舱石”功能一定会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服务中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期货市场通过增加品种供给为需求侧的实体企业提供风险对冲工具,并为现货市场提供价格指引。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实体经济对高效、低成本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中国期权市场自推出以来迅猛发展,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的交易需求,并提供了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的工具。

第一,期货市场品种逐渐丰富,服务实体经济、稳定金融市场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大宗商品市场,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等全国主要期货交易所纷纷创新推出期货品种,满足实体企业对冲风险的需求,指引现货市场价格。在金融期货产品方面,自从2010年4月推出沪深300指数期货之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2015年推出上证50指数期货、中证500指数期货等指数期货品种;同时在2013年重启国债期货,相继推出5年期国债期货、10年期国债期货、2年期国债期货。一方面,中国股指期货的上市交易降低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陈其安等,2020),另一方面,股指期货为投资者提供了做空渠道,提升了股票市场定价效率(戴方贤和尹力博,2017)。而中国国债期货的重启提升了市场对国债收益率的预期能力,增加了债券市场对回购利率的敏感性,提升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曾芸等,2019),国债期货市场缓解了金融周期波动对债券市场的冲击(张宗新和张秀秀,2019)。

第二,期权市场从无到有且快速发展,丰富投资者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工具。没有期权的资本市场类似于没有保险的实体经济。期权市场为投资者和风险管理者提供了转移风险和分担风险的金融工具。十八大以来,中国不仅在2015年2月推出了股指期权,而且商品期权的品种日渐丰富。商品期权产品在“保险+期货”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中起到了重要的风险分担和风险转移作用。期权市场的推出提升了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储蓄和真实资本的形成,更多的企业通过期权实现了风险转移,提升了企业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的积极性。对于现货市场而言,期权市场的推出提升了现货市场的流动性,平抑了现货市场的波动,广大投资者从期权市场的发展获得很多收益。

第三,信用衍生产品全面跟进,满足市场化信用风险管理需求。自从2014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市场迫切需要灵活多样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导致了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无法有效缓解,投资者因为信用风险而望而却步。在此背景下,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于2016年9月23日发布了修订后的《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和《中国场外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基本术语与适用规则(2016年版)》,在原有的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产品基础上,推出信用违约互换、信用联结票据两项新产品。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推出在宏观层面产生积极效应,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涂志勇等2012)。

二、创新产品体系,丰富风险管理手段

金融衍生产品是饱受争议的金融工具。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应以“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的态度将争议转化为共识。随着中国金融深化进程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认识到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金融功能之一是管理金融风险,其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保险+期货”模式创新风险分担模式,服务乡村振兴

从2016年至2022年,“保险+期货”连续七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这种持续关注背后的实质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重大理论创新的鲜活实践体现。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国共有127家期货公司采用“保险+期货”服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品种覆盖了天然橡胶、玉米、大豆、鸡蛋、苹果、棉花、白糖等主要农产品,名义本金39.99亿元,设计风险管理服务方案206个。

在2016年的一号文件中,党中央肯定了“保险+期货”模式对农户管理价格风险的积极作用。“保险+期货”是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合作,充分发挥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将农产品价格风险通过保险公司的中介桥梁作用转移到期货公司,进而风险进入资本市场,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下实现了风险分散与风险分担,实现了风险管理的“术业有专攻”。在农产品价格风险逐渐走向资本市场的链条中,期货公司需要借助于商品期权对冲其可能面对的农产品价格风险,因此商品期权起到了重要的风险载体作用,客观上也需要中国快速发展商品期权市场。在2017年,党中央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加强期权市场建设,引导农企运用期权来管理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该文件认为“保险+期货”能够服务“三农”的核心功能在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风险管理功能是服务“三农”的内核竞争力。在2017年提出将期权市场引入服务“三农”领域之后,2018年,党中央出台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的试点,实现了“保险+期货”模式的升级。这也表明党中央对期权市场的分散风险功能和转移风险功能的肯定。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进一步将“保险+期货”的价格保险功能扩展至农民收入保障功能。而随后的2020年、2021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持续肯定“保险+期货”模式在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农企管理风险方面的实践可行性,可以说“保险+期货”模式在中国实现了从理论逻辑到实践升华的飞跃。

(二)服务实体企业管理金融风险,履行配置金融风险功能

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的核心。与实物商品市场配置实物资源的机制不同,金融市场所配置的金融资源具有跨时空属性,因此本质上金融资源的配置背后是风险资源的配置。从宏观角度来讲,如果将金融风险配置到能够承担风险、并且愿意承担金融风险的主体,则从全社会的角度就实现了风险的最优配置,也就实现了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而宏观上实现的风险最优配置是需要微观主体不断调整的风险管理策略来动态实现的,这些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定价等。

现代经济体系是专业化分工非常明确的经济体系,实体企业的专长在于生产实物商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需要,而管理生产过程中所面对的金融风险则是现代金融机构的专业领域。实体企业需要特定的金融工具来将生产决策过程中所面对的金融风险转移给金融市场,从而专注于生产过程。而这种风险转移、分割、剥离、转让所依赖的金融工具则是金融衍生产品。实体企业以及金融市场投资者根据自身的目标风险、承担风险的意愿以及擅长管理的风险领域调整自身的风险资产组合,将风险进行转移和交易,在这个过程中,风险在经济体系内得到了合理的配置,经济体逐渐走向帕累托最优状态。一方面,每个投资者均能够满足自身的风险承担需求和收益需求,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风险配置到最有能力的承担主体,稳定了金融体系,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

中国上市公司也积极参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管理金融风险。根据《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上市公司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报告》,806家上市公司发布了936条套期保值公告,其中发布商品套期保值公告的数量为336家,外汇套期保值公告的上市公司家数为553家,同时参与商品和外汇的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数目为83家。报告显示,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业务的上市企业在关键的财务指标表现,整体优于同行业没有参加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作为有效对冲风险的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如果运用得当,会增加企业的价值,更好的赋能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整体来讲,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兼具宏观和微观双重属性,且宏观微观双重属性以风险的从微观到宏观的传导为链条建立关联。一方面,实体企业在自身目标风险与非目标风险的约束下,理性的通过制定风险管理决策最优化承担和转移的风险总量;而另一方面,在微观企业主体在最优化通过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和转移风险过程中,风险在宏观整体上实现了最优的配置与分担,实现了整体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引导价格预期,协调现货市场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这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市场建设。市场价格信号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是重要的配置资源场所,其前瞻性的价格引导机制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所需要的。而期权市场中不同执行价格和剩余期限的期权产品所包含的隐含波动率曲线则对现货市场未来的风险提供了有效的预警机制。因此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要积极探索如何更好的发挥价格信号功能,引导实体经济价格预期,服务高质量经济发展。

(一)提升价格发现效率

相较于基础现货资产交易,金融衍生产市场的多空双向交易以及保证金交易机制使交易更加灵活,更加敏捷、低成本的反应价格走势。比如当市场参与者对价格走势持有悲观态度时,空头头寸数量会大幅上涨,未来价格下跌走势将一目了然,对未来现货市场起到了预期作用,企业可以根据该价格信号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洪磊在2022年9月6日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主旨讲话中指出,当前中国期货品种中90%以上的期现相关性超过90%,铜、铁矿石、棉花等品种期现相关系数达到95%。高数值的期现相关系数提高了企业运用价格信号的能力,增加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稳健性。在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定价基准方面,铜、大豆等成熟品种表现优异。期货价格的远期预测能力能够反映远期供求信息,可以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比如,生猪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副产品产业,其需要有效的价格引导信息来为养殖企业提供可靠的价格信号,而生猪期货在为养殖企业制定生猪出栏、二次育肥等生产计划提供了价格指引,且减少了“猪周期”的杀母猪现象。

在有效引导现货价格基础上,期货市场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走势。宏观经济数据发布频率低使得预判宏观经济走势较为困难,但期货市场的高频数据能够通过价格涨跌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比如在新冠疫情爆发后,铜和螺纹钢期货价格的快速上涨反映了实体经济的恢复速度,而原油价格上涨则能够反映国际主要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恢复状态。此外,期货市场所独有的持仓量、库存量、现货交割、远期价格曲线等指标体系能够多维度的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状态,也能够预测投资者和现货市场参与者的情绪。总之,一个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期货市场能严谨科学的指引现货定价,提供透明而有约束力的报价体系,提高大宗商品价格发现效率,维护了企业所在供应链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随着中国期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将是必然选择。中国期货应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引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中国上海原油期货以及国际铜的全球区域定价基准地位得到非常大的提升,价格影响范围已经达到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价格发现和引领价格基础上,中国期货市场应更加专注于中国价格的国际影响力的营造上。这种价格影响力的营造可以通过丰富对外开放的期货品种,比如在铁矿石、棕榈油等品种对外开放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大豆和铁矿石的全球定价中心建设,引导中国进出口企业和全球贸易商参与中国期货市场交易,并积极引进期货市场的QFII和RQFII制度,建设国际大宗商品交割库,为期货市场稳定运行建立现货市场基础。中国期货市场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积极争取全球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不断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满足实体经济对价格发现功能的需求,积极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国债期货与利率市场化的协同推进

自从2013年重启国债期货,国债期货与现货市场走势密切相关,运行平稳,打通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

允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参与国债期货市场交易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提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对于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市场有助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平抑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冲击,从而有效管理市场风险。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往往是巨大国债现货和大量债券的持有者,暴露于巨额的利率风险敞口之下。国债期货交易的保证金机制以及高流动性特征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在无需调整资产结构基础上调整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久期,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成本也大幅下降。总之,允许中国商业银行进入国债期货市场管理利率风险,对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

国债期货市场促进国债现货市场的发展,进而对完善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形成机制也具有积极意义。无风险的利率期限结构曲线是资本市场的定价基础。期现融合发展、有机联动,能够增加国债现货市场的流动性,完善基准利率曲线形成机制,这对于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非常重要。第一,国债期货市场提升现货市场的定价效率,有助于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形成。利率市场化要求国债市场能够形成具有引导金融资本配置的利率期限结构曲线,而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形成则对国债现货市场的定价准确性要求非常高。严格意义来讲,能够用来生成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国债价格必须是完全是无(信用)风险的,且交易活跃没有流动性风险溢价,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风险的基准利率曲线。第二,国债期货市场的最便宜可交割国债机制提升现货市场流动性,夯实了期限结构曲线的编制基础。第三,国债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透明度高,能够快速反应资本市场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期,对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第四,国债期货市场充斥各类信息来源,供求信息、政策预期、宏观经济运行信息等均能够快速反映在国债期货市场中,从而形成了具有高度市场化导向的即期和远期利率水平。实体企业根据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指示作用进行投资和融资决策,货币政策也可以参照此具有预期功能的利率水平设计政策工具,并依托国债期货市场提升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整体上,国债期货的推出有利于完善债券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形成有效的利率期限结构曲线以指示远期利率水平,对于投资者锁定未来盈利、融资者锁定未来融资成本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多空交易机制、高杠杆交易特征使金融交易能够更加便捷和低成本,从而对市场的各类供求信息非常敏感,从而具备吸引投资者的优势,并首先将价格信息快速反应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中,之后再传递到现货市场中。因此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是一个高效反应新信息的金融市场。

四、构建绿色衍生产品体系,助力绿色资本形成

“双碳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中国于2011年10月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广东、重庆、深圳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2013年7月,试点市场已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2021年6月,试点碳市场累积成交二氧化碳当量4.8亿吨,成交额114亿元。在2021年7月,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并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000家。在2020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上提出要构建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绿色金融体系。碳衍生产品市场无疑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衍生产品市场的本质属性和目标是为了碳减排,是一个以减排为目标的政策工具,因此要设立清晰的碳排放总量目标,并发挥市场供求关系机制决定配额交易,形成清晰的价格引导信号,稳定预期,促进低碳投资,降低交易成本。从欧盟碳期货及衍生产品的发展历程来看,自从有了碳衍生产品市场,欧盟碳排放量从2004年的42.56亿吨下降至2019年的33.30亿吨,降幅达到20%,因此国际经验表明碳衍生产品市场起到了显著的降碳作用。

碳排放权现货市场交易活跃,为碳衍生产品市场推出提供现货市场基础。碳期货市场应与现货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自从全国碳市场在2021年7月16日正式运行以来,从7月16日到11月22日,四个月累计成交碳排放权3000万吨,成交额超过13亿元;且11月份日均成交量超过1000万吨,是10月份日均成交量的4倍。此外,大宗交易仍旧是碳排放权现货市场的主要交易类型。由于有先期地方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全国性碳排放权市场推出之后就呈现出平稳发展态势,稳定而活跃的现货市场运行为碳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碳衍生产品市场的产品种类主要包括碳远期、碳互换、碳期权、碳期货、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中国上海、广东、湖北等试点地方碳市场均曾经推广试验了碳远期交易。碳远期能够形成远期价格曲线,稳定市场预期,提高市场流动性,而控排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远期、碳期货等衍生产品锁定履约和排放成本及对冲风险,也可以通过碳期权产品提前锁定碳交易价格、管理价格波动风险、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同时碳期货交易机制的设计有助于缓释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企业无需担心交易对手违约,更加保证控排企业碳减排成本的确定性。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以资产组合方式,能够避免单个绿色项目现金流波动性过高,为社会资本提供了具有高流动性、分散风险的投资标的,降低了投资门槛,进一步吸引绿色资本流入低碳转型行业。

碳排放权交易已经具备一些金融衍生产品属性,比如购买的权力是未来使用、具有远期需求特征、合约标准化、存在未来履约时间等。2020年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并提出成立带有绿色基因的广州期货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绿色衍生产品包括碳排放权、电力等事关国民经济基础领域和能源价格改革的重大战略品种以及工业硅、多晶硅、锂、稀土、铂、钯等与绿色低碳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特色品种。第一,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碳期货市场会集合大量市场供求关系信息,将作为现货市场的有益补充,能够有效推动碳定价。碳期货市场按照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运行方式,通过撮合交易、中央交易对手清算等机制提高市场运行有效性,因此可以提供连续、公开、透明、高效、权威的远期价格,缓解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企业也可以通过期货或者远期的形式锁定碳排放权价格,固定碳减排成本,降低未来现金流不确定性,提升企业价值。此外,在引导价格预期方面,实现碳减排需要前瞻性的价格引导机制。实体经济低碳转型需要设备更新换代、生产流程全面革新,因此历史的价格信息并不具有绿色发展的前瞻性价格信息。碳衍生产品市场所形成的价格是前瞻性价格,能够向市场主体提供透明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未来价格信息,从而有助于实体企业做出准确的绿色转型决策,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在有效价格的引导下助力绿色资本形成。“双碳目标”需要技术创新支持和巨额资本投入。试想,如果缺乏有效的价格机制引导资源配置,则很难保证资本投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在碳期货市场中,碳排放权以标准化合约的形式存在并交易,交易者既可以包括真实碳排放需求者,也包括投资者。这些市场参与者无需持有现货就可以实现跨期资本配置,因此既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又满足企业正常碳排放权的需求,扩展了市场边界和容量。在容量和边界快速扩充的基础上,社会资本就有动力流入低碳行业和绿色转型企业。碳衍生产品市场为社会资本提供了灵活的资产组合模式,供给满足社会资本不同需求的、具有不同风险和收益属性的碳金融产品。第三,碳衍生产品的强化信息披露要求,能够最大限度的向市场传递绿色项目的有效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提高了绿色产业的投资精度,使得社会资本更加了解绿色基础资产的运行状态,并实现了绿色项目的社会化监督,提高绿色投资的有效性。

总之,碳衍生产品市场能够为社会资本提供价格引导和风险管理功能,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等绿色低碳转型行业。同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高强度信息披露要求会进一步增加信息透明度,对于政策风险、市场价格风险、技术创新风险等非常高的绿色项目风险提供了丰富的管理工具。通过这种市场化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绿色资本在得到透明价格的引导下为企业提供绿色转型支持,并通过多样化的碳衍生产品管理价格风险波动,降低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成本。

五、竞争全球金融体系话语权,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内外均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需要微观企业有效管理汇率波动风险,主动运用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对冲汇率风险。而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建设具有全球金融话语权的金融中心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中心必须能够履行定价中心、资产配置中心、风险管理中心、融资中心、流动性供给中心等多项重要金融功能,这些金融功能无疑都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专注和擅长的。

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金融创新,而金融衍生品市场是金融创新的场所和先锋。上海市是我国金融与贸易的重要枢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也是最早试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之一,其在2020年跨境人民币收付占比超过全国50%(王顺等,2022),因此围绕国家战略定位,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对于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上海目前已形成门类齐全的金融市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更加匹配。从金融衍生品市场来看,近年来风险管理工具不断丰富,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了铜、黄金等商品期权品种以及金属矿石和能源化工类期货品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了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和国债期货系列产品。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同类品种全球第一,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油”“上海铜”等价格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提出,研究探索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开展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试点。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的建立可以进一步推进金融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助力上海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不断探索外汇期货市场建设,以更好服务于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境内外汇市场建设,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推进形成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也进一步满足实体企业外汇避险需求,提升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通过不断发展完善外汇衍生品市场,进一步支持上海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并“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对外开放、加强国际贸易合作的过程中必然涉及跨境金融资本流动与投资贸易资金的本外币汇兑,汇率风险是市场参与主体主要面临的风险类型之一。自“8.11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由过去的单向波动转为在均衡水平上双向波动,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上升。随着人民币从贸易计价货币逐步走向金融产品计价货币,人民币汇率风险对冲的需求大幅增加,仅主要依靠在岸场外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交易不足以匹配我国经济“双循环”新格局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需要大力促进场内与场外市场互补发展。建设境内场内和场外协同发展的外汇期货市场,将有效助力国内中小企业以较低成本来对冲汇率风险。

外汇衍生品作为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帮助我国“走出去”的企业管理汇率风险,保障投资收益安全,还能有效加强人民币货币流通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外汇衍生品可以有效帮助涉外经济实体规避和管理汇率风险。截至2022年1月末,我国已与147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资金大的特点,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敞口。涉外企业利用外汇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和套期保值,能够帮助企业锁定外汇成本,降低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外汇衍生产品包括远期、掉期、期权等种类。其中,远期结售汇可以帮助企业锁定汇率,规避汇率风险的同时便于企业财务成本的核算。外汇期权可以根据客户风险偏好及市场情况,组合出多种形式的风险对冲模式,满足企业精细化汇率风险管理需求。外汇掉期可通过掉期交易帮助企业根据近远期币种情况调整期限,解决因收付汇头寸的币种与期限不匹配导致资金短期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货币掉期可以通过同时锁定汇率和利率,规避由未来汇率波动导致待偿金额不确定的风险,解决企业本外币资产错配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同时也需要多层次、高水平的金融服务来支持。“一带一路”国家整体金融市场成熟度较低,各国缺乏管理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因此加快开发人民币衍生产品、帮助“走出去”的企业管理汇率风险是顺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保障。比如,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币汇率指数期货”,能够解决单一国家货币受众小、外汇衍生产品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游航和黎琦嘉,2017)。此外,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竞标成功,获得巴基斯坦交易所40%的股权,此举对于服务“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管理汇率风险都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离岸人民币市场也逐渐向纵深发展。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增强,离岸人民币市场对人民币风险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香港交易所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窗口,于2012年推出了美元兑人民币期货,助力人民币扩大国际影响力,其后更推出多种人民币衍生品,着力打造离岸人民币生态中心,成长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和第二大规模的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

六、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全面助力共同富裕

2022年8月1日,《期货与衍生品法》正式施行。《期货与衍生品法》的出台和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促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规范发展的最新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充分肯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蓬勃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等金融功能不断的为实体经济增光添彩。在实体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型为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要坚守为实体经济服务初心,守护国家金融安全,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共享稳定金融环境。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也需要稳定的金融环境来保驾护航。首先,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要发挥灵敏的价格信息发现功能,依托自己的高频数据优势精度化分析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势和不确定性来源,并通过期货市场数据监测中心不断更新的价格数据信息判断经济整体通货膨胀率状态。其次,提升全球大宗商品定价的影响力。在国家战略层面,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全球资源定价影响力、定价平台控制力方面需进一步增强。金融衍生产品的信息集散地角色使得其具有独特的信息发现功能,对价格走势的指示作用显著快于现货市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商品期货的交易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对全球大宗商品和主要资源商品的定价权的影响力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是非常相称,这对维护中国金融安全非常不利。因此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要积极走向世界,争取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话语权,使得中国实体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有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这艘航空母舰来进行“风险护航”。

第二,新冠疫情期间坚守服务实体初心,全面助力共同富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产生巨大阻碍。在新冠疫情期间,实体企业会面临原材料短缺、生产成本高企、供应链断裂等一系列严峻考验。期货公司积极发挥其风险管理专长,为实体企业设计风险管理方案,通过场外期权、含权销售、“保险+期货”等模式为稳定生产、复工复产贡献积极力量。在新冠疫情期间,“口罩期权”、“防护服期权”、“消毒液期权”等纷纷进入公众视野,头部期货公司也纷纷创新性使用各类商品期权工具,为实体企业生产降低不确定性。比如建信期货向实体口罩生产企业赠送聚丙烯看涨期权,而聚丙烯是生产口罩的主要原材料;南华期货创新推出“医用橡胶外科手套期权产品”等。总之,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围绕实体企业的多元化需求,不断丰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策略,向实体企业精准化提供风险管理方案,在助力产业链顺畅运行、实体企业逐渐恢复方面贡献了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其安,张慧,陈抒妤.股指期货交易加剧了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吗?——基于投资者结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20,28(04):1-13.

[2] 戴方贤,尹力博.股指期货交易提升了股票市场有效性吗[J].财贸经济,2017,38(08):36-51.

[3] 涂志勇,雎岚,袁鹰.论信用衍生产品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角色[J].上海金融,2012(08):61-65+118.

[4] 王顺,徐莹,谢纾.上海推动跨境人民币稳慎发展[J].中国金融,2022(06):72-74.

[5] 游航,黎琦嘉.“一带一路”外汇衍生品服务[J].中国金融,2017(09):59-61.

[6] 张宗新,张秀秀.引入国债期货合约能否发挥现货市场稳定效应?——基于中国金融周期的研究视角[J].金融研究,2019(06):58-75.

[7] 曾芸,霍达,袁绍锋.国债期货促进货币政策利率传导了吗?——基于国债期货、现货与回购市场联动的视角[J].金融评论,2019,11(06):98-108+123.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