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宏观政策利好叠加高炉复产 “双焦”价格震荡偏强运行

 10月份以来,焦煤、焦炭期货价格整体呈现先抑后扬走势。期货价格走弱主要反映的是需求负反馈作用向上游传导;而后走强则主要是受到宏观层面增发国债超预期的刺激。截至10月30日收盘,焦炭期货主力合约价格最低跌至2280元/吨,随后逐步反弹至2475元/吨附近;焦煤期货主力合约价格最低跌至1658元/吨,随后逐步反弹至1840元/吨附近。
  从近期现货市场表现来看,“双焦”价格整体呈现涨后趋稳的格局。9月中旬,焦企因炼焦成本不断抬升、盈利压力凸显等因素开始提涨焦价,当时钢厂高炉开工率处于较高水平,叠加国庆节假期前补库拉动,焦炭刚性需求旺盛,促使焦价2轮提涨顺利落地,累计涨幅为200元/吨~220元/吨。国庆节假期后焦企顺势提涨第3轮,但此时钢材价格持续走弱,钢厂盈利面显著缩小,钢厂开始陆续实施减产、检修措施,焦炭日耗量回落。近期焦煤现货价格总体以稳为主,前期溢价严重的煤种价格出现小幅回落。
  宏观政策发力,黑色金属板块集体走强
  政策方面,10月24日下午,市场传闻财政部将增发1万亿元特别国债,刺激黑色金属板块期货价格快速拉升,晚间传闻得到证实。据报道,中央财政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其中,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
  今年初以来,国内宏观经济总体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中,但仍存在总需求疲软和市场信心不足的问题。此次增发国债进一步释放了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信号,有利于稳定预期和增强信心。具体来看,增发国债主要用于灾后基础设施建设,而基建作为黑色金属终端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钢等黑色系品种价格受政策利好的影响更大。其中,焦煤、焦炭因自身供需矛盾暂时不大,价格上涨弹性更足,涨幅居前。
  钢厂高炉减产不及预期,但仍存下降空间
  除了受宏观政策刺激外,近期“双焦”价格走强的另一大因素来源于自身实际需求。上周(10月23日—27日,下同)钢厂高炉检修情况不及市场预期,这使得此前需求负反馈的压力有所缓解,助力“双焦”等原材料价格表现强于钢材。
  10月27日数据显示,全国247家钢厂高炉日均铁水产量为242.73万吨,周环比增加0.29万吨,同比增加6.35万吨。对比来看,日均铁水产量较近期高点下降6.26万吨,降幅基本与今年4月、7月份钢厂减产时相当。但结合盈利情况来看,目前钢厂盈利情况已接近去年最差阶段,而去年6月、7月份日均铁水产量降幅约为28万吨,10月、11月份时降幅也有18万吨,且都是连续下降。今年钢厂减产力度比不上去年,主要原因在于去年钢材库存压力较大,不过今年钢材库存也有一定压力,尤其是板材端。因此,上周日均铁水产量止降微增,“双焦”等炉料实际需求下降的预期有所修复,引起市场看涨情绪的进一步释放。
  进入11月份,终端市场需求再次面临淡季,叠加原材料表现强势,钢厂利润情况难言乐观,不利于钢厂快速提产,根据调研情况来看,11月份铁水产量仍是易减难增,预计11月份钢厂高炉日均铁水产量为235万吨~236万吨。
  山西去产能任务基本完成,焦炭供应阶段性收紧
  10月份,山西省焦企陆续执行淘汰落后焦化产能任务。据相关机构调研,山西省在产焦化产能约为1亿吨。截至10月25日,10月份淘汰4.3米焦炉产能1530万吨,置换焦化产能2105万吨,目前已投产产能390万吨,预计今年末还能投产的焦化产能为730万吨。
  新增产能投产进程相对滞后,短期焦炭供应以边际收紧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下滑带来的压力。10月27日数据显示,全样本独立焦企日均焦炭产量为67.8万吨,周环比下降1.3万吨,同比增加6.0万吨;产能利用率约为75%。目前在炼焦成本偏高的情况下,多数焦企利润空间处于盈亏平衡附近,对比来看,焦企盈利略好于下游钢厂,但远不及上游煤矿。
  焦煤进口量大增,年底前或有所减少
  焦煤方面,一方面,安全生产压力仍在,煤矿复产进度较慢,最新产量还未回到8月份水平;另一方面,进入采暖季,煤炭迎来消费旺季,保供政策仍将发挥作用。
  在进口端,9月份我国炼焦煤进口量达1082.48万吨,环比增长13.08%,同比增长58.15%。1月—9月份我国炼焦煤累计进口量为7272.93万吨,同比增长60.09%。此前,根据蒙古国方面的预算修正案,今年批准出口5000万吨煤炭,目前已接近上限。因此,11月、12月份我国自蒙古国进口的煤炭量可能会有所减少。后期来看,焦煤供给对价格的影响暂时不大。
  整体来看,短期宏观政策发力,提振市场信心,为黑色金属价格反弹提供良好氛围。但经济增长压力依然存在,政策刺激带来的需求增加量有待时间验证,仍需警惕“双焦”等原材料价格的回调风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