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新环保形势下的钢铁行业怎么走?

          环境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新环保形势下,环境管理长效体系正在形成。从目前来看,长期被冠以“高污染”的钢铁以及上游焦化企业,将是下一步国家雾霾治理的重中之重。同时,绿色或将成为产品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一道壁垒。对钢铁行业来说,环保不是“多花点钱”、“不碰红线底线”的问题,而是攸关生存发展的大问题。钢铁行业能否浴火重生,必须从改变观念做起——

  生态环境部日前下发《排污许可证后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意见稿》提出,排污单位要开展自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持证排污单位现场核查,应当对环境选址敏感、污染排放量大、环境风险高、环境治理水平低的排污单位实施重点检查。这意味着,新一轮环保风暴正在蓄势待发。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关于固定污染物的管理和制度建设,这是我国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总的路线图,也是国家推行实施排污许可制的路线计划。此次生态环境部下发的《意见稿》,其实就是这个总路线图的进一步细化。

    今后,环境管理将围绕两个核心:一是环境质量改善,二是固定污染源管理。所谓固定污染源,就是地方工业生产过程中稳定排放的废水和废气。实际上,《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分别明确了排放废气和废水的排污单位要依法申领排污许可证。

  显然,作为排污大户的钢铁行业,无疑将会卷入此轮环保检查的风暴眼中。尽管京津冀周边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的钢铁行业已经如期领证,理论上按照许可排放,但能否在这论环保风暴中低空掠过,仍将是一场考验。

  地方政府不再当企业排污保护伞

  排污许可制其实并不是一个新创的制度,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起,各地开始推行排污许可制试点,不过,国家层面对此并没有统一要求,没有统一管理的政策、制度,都是各地自行探索。当然,基于地方经济利益考虑,这个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制订一个全国统一标准的排污许可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排污许可证既是企事业单位的守法文书,也是生态环境部门的执法依据。依证监管是排污许可证实施到位的关键环节。目前,全国已基本核发钢铁、水泥、火电等15个行业两万余张排污许可证,排污单位控制污染物排放各项要求已经明确。但是证后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持证企业不能按证排污,排污许可证实施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据了解,本次核查将重点关注排污单位的生产工艺、污染防治设施、排放口、监测设施及采样口设置、厂区平面布置等相关信息。对于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排污单位,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置。

  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环保形势日新月异,环保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明确写入党章国法。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关键一环。中央环境保护督查有力推动了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切实提高了地方党委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也的确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突出的环境问题。

  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成果,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环保中心主任刘涛认为,主要得益于新环保形势下两个方面的新变化:第一个是考核方式发生变化。过去考核更多的是针对企业,而且很多考核是做一些量化的治理改造项目,而现在是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考核,不管做了多少工作,最后还是要看环境质量有没有改善。

  刘涛表示,更核心的一点是,现在把地方政府党政一把手也纳入环保考核对象,即党政同责,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板子打在政府领导头上,这样,地方政府必然会把压力传导给企业,不会成为企业污染排放的保护伞。

  “第二个是环境管理体系发生了变化。”刘涛说,以前很多时候环境管理都是一阵风一样,今年搞一个专项行动,明年搞一个专项行动,这不是长久性的,现在管理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管理制度,突出环境管理的长效性,对企业不光是在环保改造上提要求,后续的环境管理也会提出新的要求,建了环保设施还得保证长期稳定的运行。

  钢铁行业将是雾霾治理的重中之重

  “烟气排放跟大气污染是密切相关的,对钢铁和焦化企业来讲,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刘涛说,首先,大气治理一方面要靠人的努力,另一方面要靠天帮忙,目前来看,老天是不太帮忙的,全球气侯变化形势下,发生雾霾的气侯条件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投入更大的努力、更大的精力去完成这项工作。

  记者注意到,从目前来看,钢铁以及钢铁相关上游的焦化企业,应该是下一步国家雾霾治理的重中之重。

  有数据显示,雾霾的产生和钢铁产量的确有正相关系,从2016~2017年发生的实例看,随着钢材和焦炭产量的增加,与雾霾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很直接的关系,而且根据2018年的数据分析可以感觉到,今年京津冀地区由于采取了一些强化的措施,包括钢铁限产,整个京津冀的大气明显改善了许多。

  “京津冀地区钢铁产量呈下降趋势,但长三角地区钢铁产量却在增加,同时PM2.5浓度也在增加。”刘涛据此认为,哪里钢铁产量增加,哪里雾霾就会增加,只要有钢铁企业的地方,政府肯定会对钢铁企业和焦化企业进行严管。

  不过,在刘涛看来,现在的环保政策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刀切了,而是实行差异化管理。管理部门意识到,现在企业的环保水平、环保投入参差不齐,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最后会导致谁也不搞环保了,大家都在企图采取措施蒙混过关。

  “从去年的情况看,最典型的例子在唐山,唐山市实行钢铁企业差别化管控方案,好的企业在生产的时候少限产,差的企业多限产。”刘涛认为,这样的差异化管理,既可倒逼企业提高环保治理水平,又可以倒逼环保治理差的企业退出市场。

  超低排放可谓大势所趋,从2018年起,钢铁行业开始实施超低排放标准。按照生态环境部《意见稿》的要求,下一步对于钢铁等企业治理水平要求将非常高,如果全部要改造达到超低排放标准,投入将非常巨大,短期内对企业的运营压力也将是非常巨大的。

  显然,在新的环保形势下,政府已不再可能再充当企业污染排放的保护伞,这样压力就直接传导到了企业头上。以邯郸钢铁为例,以前想往外搬,政府就吓到了,千方百计要企业留下来,提什么要求政府都同意,现在要往外搬,政府表示非常欢迎,就国内的钢铁行业而言,邯钢的环保水平应该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但现在邯郸市政府逼着邯钢往外搬。由此可见,环保对各方的压力有多大。

  企业要转变环保技改就是花钱的观念

  “尽管钢铁企业的环保压力非常大,但真正的挑战来自根深蒂固的旧有观念。”刘涛表示,环保政策现在也不是一刀切,但环保一定是一个长效机制,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潜移默化地转变对环保的态度。

  从技术层面讲,眼下最大的难题不是能不能达到超低排放标准,而是观念转变,很多企业老总对环保技改还停留在“就是花钱的事”上。但是在现在新的环保形势下,环保不光是花钱,其实是有收益的。刘涛认为,收益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可以倒逼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第二可以降低环境政策带来的经营风险。

  刘涛说,眼下的国际贸易争端,可以看出对钢铁产品有实行差异化进出口的动向。可以预测,包括国际国内对于钢铁产品进入市场,可能有些绿色产品的壁垒,“企业环保搞不好,将来产品想进入市场都是很困难的。”

  刘涛打了一个比方,2018年1月1日起征的环境保护税,现在因为很多地区税率没有提上去,将来环境税税率提高以后,假如排一吨二氧化硫要缴1万元的环保税,而治理只需要花5000元,这样就省下了5000元。此外,治理达标了,也不会存在收到罚款的风险。

  还有一个更直接的体现:现在限产政策被各个地方政府当成了保护环境的刹车点,一说有问题就限产,环保搞好以后,可以避免这个风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邢台的德龙钢铁,投入大量资金实施环保改造后,污染物排放低于国家规定的超低排放标准,现在连搬迁的事都不需要考虑了,这样就省下了一大笔原本要搬迁的费用。所以说,搞环保现在是挣钱的,不搞的话亏的更惨。

  刘涛表示,现在钢铁和焦化企业要基于环保理念搞环保,搞环保不是得过且过、满足标准就可以了,要争先争优。

  “之前跟一些城市对接的时候,当地的一些环保局或者部门发言的时候,往往都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把环保当成红线,我们不越红线、不越底线。”刘涛认为,以前说不越红线、底线没有问题,现在还把环保当成红线、底线就有点落伍了。“所谓的红线、底线实际上是及格思维,现在不行了,必须争取90分,争取得100分,这样才能让企业长期生存下去。”

  刘涛表示,现在钢铁和焦化企业就相当于一群在草原上奔跑的人,后面有一群野狼在追,最后谁跑的快,谁就能活下来,谁跑的慢,就可能被野狼一个一个吃掉。在新的环保形势下,环保做的多么严,多么先进都不过分。

  “按照现在的要求,环保搞好了不吃亏,环保搞不好定会吃大亏,早做成标杆、晚做是跟随,跟随和标杆概念完全不一样,到时享受的政策待遇肯定也会不一样。”刘涛称,钢铁和焦化确实是高污染行业,排放量很大,由此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也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环保方面就不能做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准体系的建立,将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由大变强很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 转自:中国矿业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