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红
“在马蜂窝AI行程规划中,输入‘带父母云南7日游’,很快就可以收到一份带父母出行的专属方案,连适老化景点和住宿都标注好了。”在北京工作的王丽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以往旅行时,需要在海量的攻略中筛选信息,常常既耗时又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马蜂窝AI行程规划让她体验到了“私人定制”的旅行方案。而这正是人工智能重塑消费场景的生动写照。
近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为重点行动之一。《意见》提出,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更快地融入大众生活,提升消费体验,并为消费的快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消费体验,满足个性化需求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深度融入消费领域。从零售、电商到文娱、服务等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百花齐放,快速走进千家万户。人工智能不仅在技术层面重塑消费模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更是通过智能化供给提升消费体验,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在电商领域,人工智能革新了服务模式,升级了消费服务体验。“轻点手机屏幕,一双安踏新款缓震运动鞋立即‘穿’在了脚上,如同穿上真鞋一样,不仅能360度查看材质细节,还能一键切换不同配色。”这是得物App打造的AR试穿功能,不仅能帮助消费者打破时空界限,获得更好的购物消费体验,而且能够帮助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极大地降低了决策成本和退货率。这些正是服务品质显著提升的体现。遥望科技则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选品、推荐、售后全链条,打造出“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消费生态,让消费者敢下单、更放心。同时,借助“遥望云质量管理链”,遥望科技实现了样品管理智慧化、品质检验智慧化、质检数据智慧化、抽买智慧化、规则智慧化。
服务消费领域也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实现飞跃。在文旅行业中,AI智能导览、个性化行程规划让游客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定制专属旅行方案,告别传统跟团游的束缚;在医疗健康领域,智能医疗助手可以帮助患者预约挂号、查询报告,甚至提供初步的健康咨询,大大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和精力……未来,人工智能将在更多领域实现精准洞察消费需求,有效提升消费体验,这将极大地促进消费市场的扩容和提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财政税收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清彬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人工智能+”是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应用到千行百业,不仅可以赋能升级现有业态,还将催生出新的业态。人工智能在消费领域的赋能应用将给消费领域带来深刻变革。
对于人工智能如何加快拓展服务消费场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建议,应支持城市商圈智能化改造,促进商圈内不同经营模式和业态优势互补、信息互联互通,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体验式智慧商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门店提供数字零售技术解决方案,推进线下线上一体化运营,强化与消费者的互动,利用多种数据分析选址,应用销售数据进行商品选品、生成订单和指导生产,提高效率。同时,在优化供应链方面,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实施数字驱动战略,实时抓取不合格产品信息,推广“安心码”拦截阻止过期食品和“三无”产品进店销售,利用智能系统打通门店和上游数据,做到产销适配、“千店千面”等。
催生新业态激发消费新活力
《意见》提出,要培育产品消费的新业态。当前,人工智能与消费领域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发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倍增作用,把消费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使大数据成为推动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董超表示。
李清彬认为,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应用是形成新消费范式的重要驱动力。要更好培育激发这种类型的新消费,既要靠市场内生式发展,也要靠政策引导,二者协同发力才能让这个过程走得更稳更好。要鼓励市场力量立足消费需求,使用新技术积极开发新的消费产品、拓展新的消费业态,并在消费应用实践中不断迭代成熟。政策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府采购等的作用,加大在研发、场景打造、消费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引导支持力度。在监管中要坚持包容审慎原则,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和监管规则,完善应用试错容错管理制度,对一些新生事物不宜过早“判死刑”。
此外,《意见》提出,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产品的涌现,成为消费市场的新热点。李清彬认为,“万物智联”实现跨设备协同与智能联动,将直接提升消费体验,改善生活品质,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同时,在智能联动的支撑下,大量交叉融合性的消费场景被创造出来,而且切换更加便捷,这使得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的边界更加模糊,二者融合发展的转换升级特征将更加突出。
“人工智能+”消费的深度融合,关键是要解决“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的问题。然而,当前,部分人工智能消费服务存在技术门槛高、使用成本贵、智能化水平不足、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缺乏等问题,可能影响消费体验和消费者信心。李清彬认为,不管是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现有产品、服务的融合,还是基于催生出的新产品、新服务,都有一个适应提升的过程。一是技术、产品的成熟度有待提升。初期的产品或业态的不够成熟,可能引发一些人身安全、信息安全、算法歧视等方面的问题,消费体验感也会参差不齐。二是法规制度的适配性有待提升。现有法规制度体系不会自动适配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消费产品和业态,需要不断健全。对此,《意见》也提出了配套举措,比如,要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还提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准则等。这些都将推动人工智能在消费端更好应用发展。
董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领域应用的现行监管制度还不完善,对相关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手段较为有限,监管机构执法水平有待提高。他建议,可加强准入制度、交易规则、风险控制、信用评价等制度和规则建设,形成政府与分享平台协同治理机制。积极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探索建立以个体信誉机制为核心的新型管理体制。
未来,“人工智能+”消费的融合将朝着“普惠化、均等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消费提质的持续深入,人工智能正在使消费变得更加便捷、贴心,确保高质量的消费体验能够惠及每一个生活角落。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8006193号-1
copyright©2005-2022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钢链云(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