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五五”时期,应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目标要求,加强数字技术赋能作用,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模式、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为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数字动能。
一、“十四五”时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一)转型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一是国家层面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国家层面强化战略布局和规划指引,从数字技术创新、产业数字化转型、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做出总体部署。二是各部门积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围绕数字设施建设、智能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素养培育等方面加快部署,深化行业数字化转型。三是各地积极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全国重点地方制定出台以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政策文件,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高位推动数字化转型。如,北京推出“新智造100”工程;江苏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浙江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庆制定工业企业以数字化为引领,深化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
(二)数字基础设施有力支撑
一是网络基础设施支撑能力逐步增强。5G网络建设全球领先,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2023年,光缆线路总长度达6432万公里。固定网络实现“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5亿户家庭的能力。移动物联网率先实现“物”连接数超“人”连接数。截至2023年年底,IPv6活跃用户数达7.765亿,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首超60%。二是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持续优化。围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了130条干线光缆,数据传输性能大幅改善。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超过88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6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以FP32单精度计算)。智能计算中心加速布局,超过30个城市在建或拟建智能计算中心。建成一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以低成本算力服务支撑中小企业转型需求。三是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全面建成,五大国家顶级节点和两个灾备节点全部上线,二级节点实现省级全覆盖,服务企业34万多家。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构建。截至2023年年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家,连接设备近9600万台(套),“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1万个。“部-省-企”三级联动的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完善,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14个重点行业,不断健全风险监测应对能力。
(三)转型供给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AI技术创新能力突出,AI企业数量占全球四分之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创新能力位于世界前列,国际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稳步增加。5G技术、产业、网络和应用全面领先,6G加快研发布局。高性能计算、EDA、数据库、操作系统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智能芯片、终端、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数字技术协同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联合体建设稳步推进,数字开源社区蓬勃发展,开源项目覆盖全栈技术领域。成立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32个开源项目通过技术监督委员会技术准入。二是面向工业领域数字产品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工业软件在能源、采矿、原材料、制造业等行业广泛应用。2023年,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2824亿元,增速远超国际平均水平。建设高质量的工业微服务和工业APP资源池,软件云化步伐加快。面向航空、船舶等行业领域解决方案加速向产业链级深入拓展。三是数字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云计算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工业云重点面向工业现场数据采集、传输、云端数据存储、处理及分析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大数据产业步入集成创新、快速发展、深度应用、结构优化的新阶段,工业数据分析产品和服务研发产业化加速推进。AI产业已形成完整体系,智能客服、行业知识库、工业软件代码自动生成等应用日趋完善。基于大模型的人机交互、生产智能调度、质量实时监测等能力不断提升。
(四)以点带面提升转型整体水平
一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成功打造了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设计和生产智能化水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稳步推进,“链式”数字化转型形成技术赋能、供应链赋能、平台赋能、生态赋能四大模式。支持38个细分行业、98家数字化服务商打造典型样板,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引导中小企业“看样学样”,推动转型。二是产业集群批量带动产业转型。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持续开展,通过打造标杆应用,提升园区数字化水平。23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赋能数字化转型提升试点,探索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园区数字化转型新模式。三是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截至2023年年底,已培育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研制周期平均缩短近30%,生产效率提升约30%。钢铁、建材、民爆等领域示范工厂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碳排放减少约12%。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工业企业32万余家,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9.6%,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2%。培育形成新型智能产品、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
(五)转型生态不断完善
一是转型载体建设多点开花。创新体验中心、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载体规模持续扩大,提供沉浸式体验、战略咨询、技术集成等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与服务。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地建成19个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在供需对接、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全国消费品行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上线运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服务和支持。北京、武汉等地推进“5G+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试验认证、测试评价、供需对接、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二是转型标准体系研制和宣贯成效显著。依托全国两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573)等标准机构,围绕数字化转型、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发布一系列国家标准,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ITU-T Y.4906)等成为ITU国际标准,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不断健全。贯标工作深入推进,区域覆盖、行业联动、大中小企业参与的数字化转型贯标工作格局加快构建。三是转型宣传推广活跃。组织举办两化融合大会、产融对接会、“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赋能深度行、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论坛、中国-东盟数字经济研讨会等活动,打造产学研用多方联动的良好生态。成功举办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等活动,聚焦数字化转型核心需求和关键场景,遴选一批典型场景与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企业与转型集成商、服务商跨界融合。
二、“十五五”时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部分软硬件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在软件方面,我国工业软件起步较晚,应用生态尚不完备,国内企业与西门子、达索等国际巨头相比,市场竞争力亟待提升。用友、金蝶、中望等国内软件厂商主要聚焦于企业管理场景,对工业操作现场的复杂场景延伸不深,难以满足国内工业企业需求。在硬件方面,我国高端工业母机、传感器等关键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大,仍依赖进口,并且存在核心技术缺乏、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如,我国中高端智能传感器大部分依赖进口,工业智能传感器市场也存在核心技术缺乏、低端产品过剩、产品同质化等问题。
(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通用化供给与个性化需求不匹配
一方面,供给侧存在错位现象。面向特定场景、特殊对象的特色化、标准化、轻量化解决方案供给不足,且缺乏有能力承担集战略咨询、架构设计、核心技术开发、数据运营于一体的解决方案服务总集成商。另一方面,需求侧积极性尚未激发。企业担心数字化转型见效慢、周期长、投入产出比不理想,不愿承担试错风险。报告显示,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企业认为高额技术投入后的转型效果未能达到预期。而且日益增多的新型安全因素会增加敏感数据和机密信息暴露的可能性,导致企业转型积极性不高。此外,供需对接渠道有待拓宽。我国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或供需对接平台发挥的效能有限,细分领域既缺乏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又缺乏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产业链位置企业的专业化指导,难以匹配个性化、契合度高的解决方案。
(三)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数据等转型要素方面支撑不足
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他们面临资金短缺、高端数字化人才吸引力不足、数字化转型技术基础薄弱等问题。从资金方面看,工业数字化转型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资本市场对该领域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量优秀企业初期无法获得充足、恒定的资本投入。部分中小企业硬件资产不足,难以通过征信获得银行等金融支持。金融产品有待创新,工业企业情况各异,需要打造针对性金融产品和服务。从人才方面看,制造业数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者既要懂工业领域专业知识,又要懂IT开发知识,相关人才的培养时间长、难度大。从数据治理方面看,数据确权、数据追溯等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阻碍数据交易、数据服务等模式创新,无法有效激发数据资源价值挖掘。
(四)网络数据安全形势严峻
一是网络安全风险加剧。复杂网络环境中,病毒、恶意软件、黑客攻击等挑战加剧,工业主机、数据库等存在的端口开放、漏洞未修复、接口未认证等问题将带来严重后果。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云被攻击次数占所有行业总次数的8.17%,位列第二。二是数据安全风险增加。数据采集面临信息偏差、可靠性不高、格式不统一等问题;数据传输面临泄露、监听等风险;数据存储面临易被非法访问、窃取、篡改等问题;数据应用存在违规、泄露隐私等风险;各环节均存在安全挑战。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制造业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共338起,较上年增长25.2%。三是技术伦理风险日益凸显。机器学习、AI等技术辅助企业决策的同时,也容易造成技术过分依赖和技术滥用等问题。如,部分制造企业利用科技手段采集用户多维数据信息,进行用户画像分析,洞察用户喜好,引发人们对于信息边界的深刻思考。
三、“十五五”时期,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路建议
(一)加快统筹推进,打造全国“一盘棋”转型格局
落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文件,加强部省联动,凝聚转型工作合力。统筹用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等政策,支持各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向汽车、船舶、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制定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分区域分行业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制造业企业转型提供一体化服务。
(二)坚持需求导向,分行业推进“一图谱四清单”
引导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主体,分行业编制和完善重点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梳理数据要素、知识模型、工具软件、人才技能四大清单,“一链一策”明确行业转型路线图。结合细分行业“一图谱四清单”,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服务商完善产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转型解决方案资源池。
(三)注重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转型路径
鼓励地方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评估,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按照“差异化布局+梯次化推进+精准化管理”路径,有序推动转型。引导东部地区加快AI、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数字技术应用推广和产业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支持中西部地区挖掘典型应用场景,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四)鼓励先行先试,培育可复制可推广转型经验
构建适应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鼓励各地开展工业数据空间、工业产品主数据等应用试点,培育数据标注、测试评估、咨询服务等专业化数据服务商,探索基于工业数据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先进建设场景实验室、中试验证平台等服务机构,市场化推进数字技术和转型场景深度融合。
(五)加强跨省协作,构建区域协同转型生态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地区等区域探索,开展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数据要素互联互通、数字技术联合攻关、数字产业联动互补、数字治理高效协同等工作,一体化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举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会,支持先进地区通过“一次开发、多次复用”,向中西部地区输出优质数字产品和解决方案。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8006193号-1
copyright©2005-2022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钢链云(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