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协同密码

3月27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头条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为标题,再次大篇幅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关注了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存量专利盘点、中试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超市、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等相关内容。

结合报道,本文分析国家为什么重视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双融合),双融合与双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关系,双融合与新质生产产力培育的关系,双融合对高等教育会带来哪些影响,以及双融合对中国国际创新大赛产业命题赛道会有哪些影响等。

一、国家战略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在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协同共振。这种融合不仅是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单向流动,更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耦合:创新链围绕产业链的需求部署研发方向,产业链依托创新链的技术突破实现升级重构。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国家推动双融合的逻辑在于:

  1. 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困境:传统模式下,科研机构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企业“出题”、科研“答题”的模式,能够将市场需求直接嵌入研发前端,提升创新靶向性。

  2. 重构全球价值链地位:在关键技术“卡脖子”背景下,双融合通过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重塑产业竞争力。例如,新能源汽车、量子信息等领域的突破,使得中国从全球产业链的跟随者转向规则制定者。

  3. 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政策引导(如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职称评审机制创新)与市场机制(如技术经理人服务、中试平台建设),实现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的高效流通。

二、双融合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联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本质上是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质态跃升过程,而双融合为其提供实现路径:

  • 劳动者维度:复合型人才成为关键。传统教育体系培养的单一学科人才难以满足产业需求,需通过产学研协同培养具备“科学家+工程师”双重能力的创新主体。

  • 劳动资料维度:数字技术(如AI、工业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催生智能化生产工具。例如,人形机器人技术通过物流、养老等场景应用,重构制造业劳动资料形态。

  • 劳动对象维度:数据要素的加入扩展了传统生产要素边界。通过数据采集、清洗、标注等服务业态创新,形成“数据—技术—产业”的闭环生态。

双融合的深层逻辑在于:以产业链需求倒逼创新链突破(需求侧牵引),以创新链成果重塑产业链结构(供给侧变革),形成“双向奔赴”的动态平衡。

三、双链融合的机制与路径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即“双链融合”)是双融合的核心实现形式,其运行机制包含三层次:

  1. 政策协同机制:通过跨部门政策网络(如财税激励、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工具链(如政府引导基金、耐心资本)破解“科技投入高、产业回报慢”矛盾。例如,广东的“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政策,通过立体化制度设计实现效能最大化。

  2. 平台赋能机制: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等基础设施,降低技术产业化风险。全国2400余家中试平台覆盖原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缩短“从1到100”的转化周期。

  3. 人才流动机制:打破高校、企业的组织壁垒,推动“人才—平台—场景”的深度交互。例如,“技术经理人”角色通过全链条服务,实现科学家与企业家能力的互补。

从方法论看,双链融合需遵循“需求定义—联合研发—成果转化”的闭环路径,强调企业主导创新决策、科研机构聚焦应用导向。

四、双融合对高等教育的重构效应

高等教育体系在双融合背景下经历三重转型:

  1. 范式转型从知识传授转向研究性学习。高校需构建“学研融合”体系,推动教学模式从课堂讲授向问题探究转变。例如,学科交叉培养(如智能机器人领域融合机械工程与人工智能)成为新趋势。

  2. 评价体系重构:破除“唯论文”倾向,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陕西、山东等地通过技术转移人才职称改革,激活科研人员的市场敏感性。

  3. 组织模式创新:建设环高校创新集聚区,通过作价入股、孵化加速等方式,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企业实体。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先研院通过26家科技企业集群,形成商业航天、新材料等新质赛道。

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由此转向:成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接口,培养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战略型人才。

五、双融合对中国国际创新大赛产业命题赛道的影响

产业命题赛道的设计本质上是双融合理念的实践载体,其运行逻辑体现为:

  1. 命题机制创新:企业发布真实技术需求(如半导体材料制备、算力优化),高校团队“揭榜挂帅”,形成“需求—研发—验证”的全周期管理。验证了市场导向创新的有效性。

  2. 评价标准升级:评审维度可以从技术先进性进一步到产业化潜力、商业可行性,强调解决方案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3. 生态赋能功能:赛事成为链接资本、政策、产业的枢纽。鼓励优秀项目可直接进入企业供应商名录,或获得税收减免、配套资金等支持。

产业命题赛道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模式,构建“教育—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人才储备与技术储备。在2025年以及未来的创新大赛中,产业命题赛道会成为国家“双融合”与“双链”的重要场景。

六、未来路径:构建双融合的生态系统

面向2035,双融合需在以下层面深化:

  1. 制度层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知识产权保护等法规,激发校企协同创新动力。

  2. 技术层面:布局6G通信、半导体、量子信息、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通过标准制定抢占全球产业话语权。

  3. 教育层面:推动专本硕博各学段培养改革,形成“双融合”联合培养模式,构建“高校—企业”双导师制,强化人才的场景化创新能力。

唯有通过系统化的机制设计,才能将双融合从政策理念转化为实践动能,最终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勃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