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大宗商品是指可以进入流通领域,但非零售环节,具有商品属性并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资商品。大宗商品大致可分为:能源商品、农林产品商品及基础原材料三大类。 能源商品:包括不限于原油、汽油、天然气、动力煤、甲醇等; 农林产品商品,包括不限于玉米、大豆、小麦、咖啡、植物油等; 基础原材料中,包括不限于铜、铝、铅、锌、镍、橡胶及铁矿石等。 大宗商贸公司,一般的经营模式是“采购—销售” 或 “采购—短期储存—销售”,从采购到销售的时间通常较短,但发货与回款时间较长,从而表现出“两金”(预付、应收和存货)占用了大量资金,导致企业资金利用效率降低,无法顺利开展其他业务。此外,由于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大多为轻资产状态,难以向银行提供有效的抵押资产,大宗商贸企业的融资贷款十分艰难。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低利润率、高周转率特点,能帮助企业实现灵活运转资金的需求。 (一)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服务概况 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客户主要为制造业或贸易商客户。制造企业客户的特点在于有实体工厂和大量工人,违约成本高,违约风险相对较低,整体的资信相对较好;而贸易商客户的特点是,没有实体工厂,灵活程度高,违约成本低,违约风险相对较高,资信也相对较差。大宗供应链企业,作为供应链服务集成商,本质上是作为服务“批发”平台帮助客户实现供应链集约化,并非仅是单一环节的降成本。 具体而言,将参与主体的四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嵌套在上游采购供应,中游生产加工,下游产成品分销的全链条中;包括从大宗商品的原料采购、库存管理、剪切加工到产成品分销、物流交付等全环节,提供价格管理、产业金融、信息咨询在内的诸多增值服务。 以某企业年报中披露的常规供应链模式在上中下游阶段为例,一般应用如下: 上游:原料端,整合的是境内外物资采购的需求,为下游锁定原料采购成本、确保货物稳定供给; 中游:生产端,主要提供多式联运综合物流服务,通过期货等金融工具,为工厂的原料配比提供定制化和差异化方案; 下游:销售端,以全球营销网络为支点,实现产品与渠道的有效对接,赋能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大宗供应链服务机构的主流盈利模式有: ①服务收益,即通过为客户提供仓储、物流、资讯、加工、生产管理等增值服务,获取增值服务费用; ②金融收益——息差,主要是依托主体信用评级优势和国企平台优势,为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获取金融收益。 ③中介服务收益,以供应链服务及风控能力为基础,数字化技术为支撑,获取中介服务收益。 ④交易收益——价差,依托专业分析判断,深入挖掘商品在时间、区域、品种、期限等维度的变动趋势,从而获取价格管理收益。 近年来,大宗供应链头部企业已从传统模式转向综合性服务模式,通过提供货源、资金、运输、仓储等一系列增值服务并收取费用,以此获得更稳定的盈利。 (二)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在大宗商品中,较为常用的方式有预付款融资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及进口信用证等。 以预付款融资模式为例,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流程如下: 先由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然后凭借合同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待审查合格后发放资金,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签订合同,对中小企业仓储情况进行监管,核心企业向物流企业发送货物,中小企业进行购货。这一流程能够规避全额购货模式带给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根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发布地方标准《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管理规范》(DB4403/T 276—2022)文件为参考,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的风控管理应当要建立起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制度。 即包括事前-准入制度、评级管理制度、授信管理制度;事中-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客户类型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单证管理制度;事后-价格波动监测预警机制,贷款追踪管理机制等。 (一)事前风险控制 首先要建立准入标准体系,从不同指标对准入对象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有: 1、供应商、采购企业、物流企业、仓储企业、金融机构等参与主体。主要从参与主体的成立年限、经营规模、参与主体信用记录、主要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信用记录等方面。 2、大宗商品,服务机构要从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质量等级、质保期限、存储和运输条件及政策监管等方面进行准入评估。 其次是进行评级管理机制的设立,根据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等,建立评级体系,确定风险等级方面,对准入的参与主体和大宗商品进行评级——如参与主体的股东背景、市场地位、财务状况、行业和服务机构过往交易记录参与主体信用记录等,并审慎甄别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此外还需对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质量等级、生产交付周期、运输周期、历史退货率、存储运输条件、销售区域限制等方面进行评级。 (二)事中风险控制 事中控制的主要对象是操作风险和材料管理与应对风险。 操作风险方面,以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为例,应对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应收账款划分到期前管理与到期后管理的风险控制。到期前管理具体指,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提醒参与主体应付款项日期、应付金额、回款账户信息等事项;到期后的管理具体指,根据逾期天数和逾期金额,应分别采取电话提醒、发送催收文件、现场催收、发送律师函或法律诉讼等不同方式进行管理。 材料管理与风险应对方面,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主合同、从属合同及单证相关的书面文件、电子信息等进行分类存储,并明确存储部门、存储时间以及借阅、复印、归还等操作事项。 (三)事后风险控制 事后的风险控制点是加强预防措施,特别是对事前阶段的资质审查做好担保措施和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重点对关键节点的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负债等进行事实监测;另外,还需对大宗商品的价格进行持续监控,并设定预警线,对超出预警界限或异常的价格波动,须及时告知相关业务、风控或财务人员,采取预警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加速,数字化升级落地阶段,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无疑为大宗商贸供应链上的各参与方提供了一种利益最大化的更优解。大宗商品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全链条努力,调节各方资源,整顿产业链,才能实现链条发展。 当前,我国大宗物流数字化基础搭建逐渐完备,各大宗物流头部企业纷纷启动集团级物流战略,投身数字化物流平台建设,未来建设大宗物流供应链金融平台有望成为重要的纵深赛道。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8006193号-1
copyright©2005-2022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