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产业互联网,凉了吗?

华夏基石e洞察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自从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以来,各种有关互联网模式和思维的概念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无法辨识。时下流行的看法是,从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再到消费互联网,直至产业互联网。看起来,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的高级阶段,构建规模化的生态平台,成为了很多企业的终极梦想。

然而,从今年开始,构建互联网平台的大厂们,也开始走下坡路了。今年第二季度,腾讯营业收入1340亿元,同比下降 3%,营收出现负增长,这是腾讯自2004年上市以来,首次收入下滑,持续24年的增长神话就此打住。阿里2022财年显示,净利润470亿元,同比下降67%。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互联网模式,尤其是被神话的产业互联网,凉了吗?本文将就产业互联网,解读以下三个问题:

  • 产业互联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 产业互联网赋能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 如何成功实施产业互联网?

01

产业互联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产业互联网”一词,早在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4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综述报告》中就已经提出。此后又见于马化腾2015年出版的《互联网+》。2018年,阿里的前总参谋长曾鸣,在《智能商业》一书中,正式提出了S2b2C的产业赋能模式。

过去,互联网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商家在平台上,面向消费端销售产品,因此被大家称为“消费互联网”。在中国这种模式的鼻祖,就是淘宝,在国外则是亚马逊。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覆盖了全产业链,尤其是延伸到产业链上游的生产商,同时进一步覆盖物流、支付等环节,从而改变了交付方式、投融方式。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们,出现了如下变化:

1. 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的“自营”

头部电商平台,将触角延伸至产业链上游,连接更多的生产厂商,开始自营。京东、小米商城、网易严选的自营开启,随后,淘宝、天猫也相继加入。比如,“XXX京东官方旗舰店”和“XXX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前者是生产商入驻平台,建立“品牌直营店”,而后者,就是由互联网平台方,连接生产商,建立的“平台自营店”。

2. 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的“自建物流”

互联网大厂自建物流,京东最早在2007年就开始,是国内互联网企业向交付端覆盖的鼻祖。而原本反对自建物流的阿里,最终还是收购了菜鸟。此后2015年创立的盒马,更是将这种交付模式,缩短到了3公里30分钟。在此之后,出现了更多的模仿者,比如,梁昌霖2017年创立的叮咚买菜,基于前置舱,将这种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演化。而2014年底创立的宋小菜,由一手创建淘宝农业电商的余玲兵创建,也最终在2019年前后,选择了自己承担集运,由宋小菜提供生鲜场景的干线物流解决方案。

3. 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

2016年,马云正式提出了“新零售”。阿里基于盒马鲜生,结合大数据与智慧物流,开始了线上和线下深度融合。“盒区”改变了3公里内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这期间,阿里控股银泰百货、大润发,并对传统零售赋能,将线下零售与线上互联网模式深度融合。2017年,京东推出了百万便利店计划,并于当年就收编了近万家,进一步打造“线下版京东”。

4. 基于押金和支付体系的“金融”+“投资”

迅速增长的支付宝,在2015年后遇到了强劲对手微信支付,而后,京东白条、美团支付、抖音支付涌现。支付方式的改变,让原本只靠商铺押金积累的金融资源,又进一步壮大,余额宝已成为全球知名的货币基金。互联网大厂一跃成为国内知名的投资大厂。腾讯2021年投资数量最多,全年累计投资288次,达到1368亿元;其次是小米,全年累计投资223次。阿里巴巴累计投资135次,位列第三,全年总投资额达507亿元。

5. 基于数据的商业智能化

互联网平台型企业,通过各种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在盈利的同时,不断的收集渠道和消费端的数据,以数据为核心资产,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让机器取代人直接做决策。以淘宝为例,用户在淘宝上通过关键词搜索商品,第一眼会看到什么,第一次点击后,系统再次呈现什么内容,这样的决策完全都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由机器智能化完成,不存在人为干预。

6. 走进用户需求链,反向引领供应链的“C2B模式”

有了数据、算法基础上的商业智能,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开始对产业链各个环节赋能。??过去的以产??、以采定销,??变为以销定采、??以销定产。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自营模式、前置舱模式、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新的产业价值链结构形成,??都是在加速整条产业链,更加柔性和动态的供给,目标是降低产业链的运营成本,让终端产品价格更低。

产业互联网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改变的,不仅仅是产业销售体系,还包括整个生产体系、交付体系、融资体系,也改变了更多企业的商业模式。构建产业互联网的企业,可以是互联网企业,也可以是传统产业中,融合产业互联模式的企业。

因此,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从产业链下游的消费端,延伸至产业链中游的流通环节,产业链上游的生产环节,从而最终形成“全产业链+互联网”,并对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进行赋能,从而提升整条产业链的效率和规模。一方面,倒逼上游生产环节,柔性、动态生产;另一方面,引领下游流通环节,通过高效的智慧物流交付。

而这样的平台型企业,基于数据、算法基础上的商业智能,走进用户需求链,反向引领供应链,从B2C走向C2B、甚至C2M,成为整条产业链的组织者。

过去在传统意义上对产业互联网的定义,倾向于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切割,将互联网向下游延伸,面向消费者的2C逻辑,称之为消费互联网;而向上游生产延伸的2B逻辑,称之为产业互联网。但个人理解这只是狭义上的传统定义。广义上的产业互联网,是如上图所示,不但延伸至产业链上游,而且将逐步覆盖全产业链,这是本文中所讲的产业互联网的概念。

02

赋能产业链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作为产业互联的平台型企业,是产业链的组织者,需要拥有产业链当中的稀缺资源,或者不可替代的资源,形成壁垒,先赋能自己,然后才有可能做到真正赋能产业链上、下游。最常见到的是如下支撑要素。

1. 数据智能

众所周知,互联网大厂们在海量收集渠道和消费者的数据,基于这些数据首先赋能自己,其次才是以收费的方式,赋能产业链各环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创造了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使用IT体系时间越长,数据就越丰富,系统也能提供更准确的匹配和更好体验。而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和用户,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资源在该平台上,业界称为数据网络效应。海量的数据,为机器智能化的商业决策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基于数据的智能化赋能,变成了具体的产品,开始为客户服务。

比如,淘宝的精准广告。用户在淘宝上投放广告之后,系统会持续的进行跟踪和反馈,这条广告产生多少直接和间接销售,投入和产出比是多少,客户清楚的知道这条广告产生多少收益。这在传统的广告模式是无法实现的。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的数字化广告营收,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比如,2021年,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妈妈的广告营收3164亿,大量的品牌方、经销商,在天猫、淘宝,投放广告,购买直通车、钻石展位、超级推荐等服务,才能有机会在流量池中脱颖而出。近期,又推出超级直播、超级互动、极速推。这些的确是数据赋能,但天下没有免费的赋能午餐。再比如,2021年,腾讯的数字化广告业务高达886亿,这些是基于对朋友圈、社群、小程序、公众号的数据采集,然后向上游的企业广告主收费。

数据智能化的赋能,需要以海量的数据为基础。同时,算法作为智能商业的引擎,是机器学习的核心。基于数据和算法,完成机器学习,方能实现数据智能。

2. IT赋能

基于DT的人工智能,往往以云端的IT体系为基石,因此,基于云端的SaaS软件,成为DT赋能的基础。尤其是在S2b2C模式中,众多的小b,缺乏系统的方法论,更缺乏与之相对应的基于云端的软件工具。因此,小b在转型升级中,手中需要武器,才能快速增长。

这方面,不乏基于SaaS赋能的优秀案例。比如,大搜车,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在线零售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方式,整合汽车厂商、流量平台和金融机构,共同赋能汽车经销商。其基础设施正是通过SaaS产品(大搜车汽车经销商经营管理及交易服务),服务二手车商、新手二网及4S店,覆盖超过11万家经销商,市场覆盖率超过60%,最终实现了经销商在线化与数字化。这让大搜车的交易额获得快速增长,成立不到5年,交易额超过1780亿,并获得资本青睐,一年内融资超9亿美元。大搜车创始人,也经常将其模式,自比为“汽车行业的阿里巴巴”。

3. 营销赋能

将用户组织起来,建立属于平台自己的流量池,或者共享销售渠道,进行营销赋能。

比如,天虹商超的数字化转型。传统商超主要是二房东模式,以招商为主,并没有参与到终端消费者购买行为当中。而天虹商超做出了根本性的理念性变革,从经营“场”,到经营“人”,建立属于商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反哺入驻的商铺,实现营销赋能。比如,将用户线上订的各个品牌分散的包裹,改为集成配送一个包裹,并且5公里内实现2小时到家,让客户“一次性所想即所得”。基于这些针对性的服务创新,天虹逐渐建立起了属于商场自己的客户流量池。同时,进一步研发出SaaS工具,赋能给入驻的品牌、导购和门店终端。最终,商场帮助品牌,共同做私域,共同获客,加速变现,实现了平台方的营销赋能。

4. 组织上游

如果能将产业链下游组织起来,就可以反向整合供应链,向产业链上游赋能。

比如,褚氏农业组织上游农户和种植基地。上游的种植基地,每个都是相对独立的小单元,各基地主管为负责人,独立运行。全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工资待遇和奖惩措施。每个果园被划分成了若干个作业区,划小管理单元,由作业区长带动农户,每个区长管理户数在农户的人数、果树的数量,都是有标准的。同时,褚氏农业安排了技术助理,为上游的农户们提供指导,制定年度技术管理方案,而且安排全体农户,统一技术培训。这样的方式,也让褚氏农业对上游的生产真正实现了工业化、标准化的管理。建立了以当地农户为主的农业工人团队,实行“半合伙人制”,农户既可以是劳动个体,又可以是员工,有时还是雇佣方,一举多得。

将上游农户组织起来,并持续赋能,最终的结果,是多方共赢,不但褚橙的品质持续稳定,而且果农人均年收入,翻了20倍左右。

5. 资本赋能

各个互联网大厂都成为投资高手,小米的生态链模式也同样如此。雷军的最初的生态链梦想,是200个小米工程师,撬动200家生态链公司,启动数万人员工和千亿资本的投入,而如今,这个梦想已基本实现。用手机获得智能硬件的用户流量,以此作为入口,用新铁人三项模式,实现流量变现的闭环,越过BAT成为中国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基础平台。如今,在小米体系中,已有超过220家公司,生态链的用户基数接近6亿。生态链八大金刚,市值过2000亿。这其中,小米的领投背书,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帮助企业进行,投资孵化、管理、营销、商业模式赋能。变现的方式,前期通过销售,后期通过股权。

在产业互联网模式中,成功的典型案例之一,就是小米。比如,小米生态链中的石头科技,是小米领投,产品是小米品牌旗下代工“米家扫地机器人”,小米之家、小米商城等渠道进行销售,两家分利。前期,小米承担生态链公司的渠道、供应链、营销成本,迅速将生态链公司推进行业第一梯队,获取现金流和利润。后期,通过股权投资,获取生态链公司的发展红利。

同时,小米分享自己的价值链,??开放已成熟品牌、供应链、销售渠道和投融服务,帮助生态链平台中的企业,降低整体的??研发、生产和运营成本?。新创品牌也能借助小米的品牌,快速取得用户认同,??大幅度减少在营销上投入的资源和时间,包括华米、紫米、石头科技等?多家著名的国产IoT设备企业,??相继被收入小米生态链旗下。很快,小米的30个品类300件商品,产品之间形成了智能物联的体验,手机低频消费产品成为连接器,作为切入用户需求链条的初始点。生态链中的充电宝、智能音箱、手环、耳机、平衡车等,二次、三次盈利高频产品,大幅度提高转化率和连带销售率。小米走进用户需求链,升级拓展供应链,形成平台型企业的典型商业模式。

03

如何成功实施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虽然是很好的平台生态模式,但是有如下明确的特征。符合这种特征的企业,可以尝试,反之,非但不合适,还会将企业拖入无底深渊。

1. 从产业链局部开始,再扩展更多环节。

从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做强、做大开始,然后再逐渐覆盖至产业链其他环节。企业在产业链当中,没有发展至一定规模,在细分产业链当中,没有达到一定地位,一个环节都尚未成熟,规模尚未达到一定体量,则需要谨慎对待,比如,小米的生态链部门,是在2014年才成立,彼时的小米手机营收已达743亿。这就是哈佛商学院三巨头之一的麦克波特教授,在竞争战略当中一直强调的,要么前向一体化,走向消费端,要么后向一体化,走向生产端。不可能一蹴而就。很难有企业成功的同时踏入两个方向、两条河流。

以中国的电商为例,是百亿规模才开始筹划布局。如果时机不成熟,尚处于婴幼儿阶段,就开始急于扩展至其他环节,资金、人力将被严重分散,消费端还没做好,又急于整合上游厂商的供应链,短期内很难见效,不但难以成功,还会让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营收非但不会增长,反倒会断崖式下跌,会让企业元气大伤。

2. 资本支持下,跑通商业模型。

无论淘宝、天猫、京东,还是小米、美团和字节,没有资本的长期投入,上述企业亏损多年还想实现“不动如山”,是不可能做到的。S2b2C的模型,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淘宝作为国内这种模式的鼻祖,踩了很多的坑,方才成功地跑通了这个模型。因此S2b2C,由阿里的曾鸣提出,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这方面反面教材也很多。比如,4年烧光100亿的每日优鲜,已强制解散员工,欠供应商的钱,高达16亿,股价从13美元跌到了0.24美元,累计跌超98%,妥妥的“奔驰跑车进,二手三轮车出”。而真正的牺牲品,是底层的普通员工、供应链源头的农民们,2021年刚刚在美国敲钟,风光无限的生鲜第一股,一年时间沦落至此。2014年,徐正首创前置仓模式,仓库建在社区周边,缩短配送时间,30分钟即可送达,商业理念很美好,乍一看,能够赋能供应链各个环节,大幅度提升供应链效率。然而,整合上游生产商、电商运营、骑手配送、冷链仓储,整条产业链的成本更高。

2015年,中国互联网烧钱模式正式开启,抢入口,夺流量,资本如脱缰野马一般,在中国大地横行,资本和互联网大佬们,不计代价地下注,赌博似的寻找下一个商业流量的入口,幸运的每日优鲜,撞上了风口,连拿五轮融资,2019年建立超过五千家前置仓,上码社交电商、便利购等项目,这些全都无疾而终,年年亏损,只能靠融资续命,一旦击鼓传花失败,崩盘只需一根稻草。生鲜领域之外,更不乏这种模式的牺牲品,前有摩拜,后有瑞幸。盒马生鲜、社区团购依然在前行,3年亏损114亿的叮咚买菜,也还在继续,遭受重罚的滴滴,共享空间的WeWork,商业资本在贪婪的狂笑中,从过去的豪横不差钱,进入了如今冰冷的寒冬期。最终,只能是一地鸡毛的烂尾项目。

3. 先自身强大,再赋能他人。

在产业互联网当中,通过IT、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多种技术,对产业各环节进行赋能。只有企业自身熟练地运用这些技术,能够赋能企业内部各个环节,让企业自身强大,在此基础上才能赋能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否则,赋能只能是消耗自己,最终拖垮自己。

比如,2003~2008 年,淘宝实现了从01的野蛮生长。彼时的阿里,刚刚跨越了生存期,明智地选择了第三方提供服务,淘宝提供平台连接,而不是由阿里来提供服务,为入驻淘宝的商家进行各项赋能,正是这样的选择,阿里开放性的协同网络由此而生。而当淘宝平台拥有几十万卖家和上千万种商品时,消费者按照类目浏览购物的效率大幅下降时,阿里才开始选择用数据和智能手段,协调网络中非常复杂的交互关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阿里收购了雅虎中国,200多人的技术支撑淘宝的技术升级,淘宝的流量占比之王,很快从类目变成搜索,竞价排名的数字广告模式由此形成,阿里因此获得了营收的爆发,也对入驻的商家进行了更多的流量和数据赋能。而淘宝基于数据的智能化,对消费端形成的千人千面,直到2014年,才开始正式上线。显然,赋能的前提条件,是先通过生长,实现自身强大,才能赋能他人。

总结:产业互联网,是长期的大工程,不应以“凉”或“热”来评判。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服务,发展到不同阶段、延伸至产业链更多环节的产物,这种商业模式,是互联网模式与更多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模式,是众多商业模式中的一种。过去原本就不应该被神话,现在更应该理性客观看待。

同时,我们看到,产业互联网平台,是长期而浩大的工程,任何一家企业都需要大资本投入,并且分阶段覆盖,跑通商业模型,才能逐渐形成平台。很显然,这样的模式,有些企业适合,也有很多企业是不适合的。火候不到,强行模仿,先驱就成了先烈。

产业互联网之所以诞生于互联网企业,是因为互联网企业从一开始,其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连接”。马化腾在《互联网+》中谈到,腾讯最早通过QQ和微信连接“人与人”,其后是连接“人与物”,继续下去是连接“物与物”,最终形成“万物互联”。中国的电商平台,连接供给侧的厂商、流通侧的经销商、消费侧的终端用户,改变了产业链的结构,最终将互联网的技术赋能到整条产业链。

企业需要选择与自己当前发展最合适的模式,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方为正道。互联网也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金钥匙。马云曾言,未来,没有纯粹意义上的互联网企业,未来的产业风口,是通过新技术,变革自己的传统产业。本人也非常赞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