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全国首个!这省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工作将这样开展!

为深入贯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系列指示精神,高水平推进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11月8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就《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涉及钢铁行业的重点内容如下:


总体要求

基本原则

协同增效,源头防控。突出主要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强化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政府主导,市场激励。坚持双轮驱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科技引领,优化路径。加强减污降碳集成技术研发应用,提升绿色低碳创新策源能力。

数字赋能,机制创新。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探索减污降碳协同数智赋能技术手段,打通“双碳”数智平台等应用成果。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制度体系,实现技术突破、管理优化、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减污降碳协同发展典型模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4%,所有设区市和60%的县(市、区)通过“无废城市”建设评估,设区市减污降碳协同指数提高10%,创建20个创新城市、50个创新园区,建设200个标杆项目。

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设区市减污降碳协同指数累计提高20%,累计创建40个创新城市、100个创新园区,建设400个标杆项目。

加强源头防控

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考虑碳排放控制要求,研究制定减污降碳源头管控政策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持续加强产业集群环境治理,明确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高起点设定项目准入类别,引导产业向“专精特新”转型。以“两高”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规划环评应增加碳排放情况与减排潜力分析。新建、改建、扩建钢铁、火电、建材等建设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供应。深入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创建,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安全发展核电,合理开发水能,完善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全力争取清洁电力入浙,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

推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聚焦宁波、衢州钢铁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钢铁行业有序发展短流程电炉工艺,提高废钢比,持续降低高炉燃料比。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加强工业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推动钢铁、水泥行业及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试点,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到2025年,60%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建成清新园区;打造60个工业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标杆项目。

强化移动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线路建设,大力发展江海直达、江海联运。

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

深化水环境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产业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

注重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鼓励污水处理厂采用高效低能耗设备。鼓励污水处理厂互联互通、削峰填谷,推广污泥沼气热电联产及水源热泵等热能利用技术,推广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

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全面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到2025年,创建节水型企业1000家以上。

推进固废污染防治协同控制

全域建设“无废城市”。开展全国“无废城市”数字化改革试点建设。推进各类固体废物源头减量。

强化固废综合利用。推动工业固废资源利用或替代建材生产原料。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打造80个固废污染防治协同控制标杆项目。

开展模式创新

重点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聚集建材、钢铁、电镀等重点产业园区,积极探索符合园区特点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模式,促进资源能源的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提升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水平。

重点行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聚焦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环境治理绩效提升空间大的重点行业,推动一批企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行动,探索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工艺。

除了明确主要任务指标外,《方案》还指出,要通过强化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推动减污降碳一体化监管试点、建立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机制、完善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多元激励机制等创新政策制度,并通过编制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融合清单、提升碳监测能力、建设“减污降碳在线”应用场景、推动数字孪生试点建设、科技研发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协同能力,助推减污降碳协同发展体系的建立。

与此同时,《方案》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减污降碳协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抓好贯彻落实,加强考核督察以及宣传教育,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