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连翘
编辑 | 杜仲
来源 | 起风财经(ID:QFCJ2018)
对于许多互联网人来说,2018年底过的并不轻松,大型互联网公司“裁员”“缩招”的消息层出不穷。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互联网行业的红利过度透支,现在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
如何改变?腾讯CEO马化腾带火了“产业互联网”理论,但实际上,互联网在产业上的破局并非易事。
近期在腾讯研究院举行的“互联网经济学研究联盟·大家谈第4期”活动上,中钢集团公司信息管理中心总经理李红站在企业角度,详述了产业互联网化的紧迫性,以及目前的互联网技术在产业应用上面临的几个挑战。
李红有30多年钢铁行业和企业管理工作经验,他认为钢铁产业目前亟需新的“动能”,即数字技术来推动变革。
首先,李红认为钢铁工业现有的工艺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从近十几年看,世界钢铁工业在技术上已经没有根本性的进步和发展,冶炼工艺流程基本固化,轧制工艺从单机到流水线到连扎机都已经相当成熟,依靠产业自身的突破已经很难,亟待外部技术来进行变革。这种变革很有可能来自互联网集成技术的融合应用。
其次,产业一直在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据他回顾,其实钢铁工业对于拥抱“互联网”的热情不比消费互联网低,甚至更早一步。
早在本世纪初,以宝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和中钢集团为代表的商贸企业,就在第一轮互联网大潮中“触网”,大力推进电子商务,都期望借助互联网改变营销模式和推动业务创新。但是几年后,烧了不少钱,因为与预期的成效差距太大,一些企业将电商降格为营销窗口,一些企业则彻底放弃。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新的互联网发展热潮,特别在消费领域取得巨大成功,BATJ成为新的引领者,因此,一些企业又重新燃起热情,市场上出现了宝钢的“欧冶云商”、五矿的“五阿哥”、找钢网等业内互联网平台。
再次,传统企业之间已从内部能力构建扩大到外部供应链之争。
早在10年前,海尔与宝钢的钢材供货合作就收到来自韩国浦项钢铁公司的挑战。挑战的起因就是浦项提出可以缩短供货周期和提供弹性供货,以帮助海尔降低原料成本。作为流程制造的企业,如果宝钢没有扎实、先进的内部信息化支撑,这场竞争就会败下阵来。
从钢铁行业来看,信息化起步较早,但一直以内部管理为主,如领先的宝钢集团,10多年前就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化架构。
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一定会对企业内部的运营模式、生产模式,以及外部的商业模式都会带来巨大冲击。传统的互联网技术在钢铁产业中已经尝试过,并没有效果。下一步钢铁产业想有所突破,取决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数字技术的发展。
李红认为,尽管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已经构成重大的影响,但是,针对产业的特点和需求,目前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依然存在不少挑战,尚处于起步阶段。
到目前为止,新一代信息技术还不够成熟,比如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等,几乎暂时都达不到产业互联网的应用要求。消费互联网可以断线、丢单、延迟等,但产业运行和管理绝不可能允许出现这种差错,特别对于钢铁、石化这种流程性产业更是如此。
只有当物联网、5G、边缘计算等这些前沿性技术进一步完善,能够达到产业互联网需要的高保障、低时延、高可靠、高性能和高安全等条件后,才有可能普及和发展起来。
其次,产业企业需要尽快提升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消费互联网面对的是消费者,产业互联网面对的是企业,是个组织。企业这种“大象”的转身是很不容易的。互联网发展需要遵循“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规律。
而我国工业企业大多处于“2.0补课、3.0普及、4.0示范”状态,目前还需要尽快从信息化应用提升到数字化阶段,以便打通产业与产业、产业与商业、产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联互通。
李红认为美国GE早就探索工业互联网,但是并没有成功。这是因为产业互联网需要体系化进步和完善,除了技术,相应的标准、制度、政策和法律都要跟进配套。
再次,发展产业互利网切忌盲目乐观。他强调工业领域绝对不能用消费思维来搞产业互联网。当前注意三种倾向:
一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严重滞后,数字技术又达不到要求,所以目前只能小打小闹,比如搞电商、O2O等;
二是产业内部问题的互联互通亟待提升。消费互联网是面向大众、社会的,网络构建相对容易,而产业互联网发展前提是要把自己的内部网络建起来、系统用起来、数据流动起来才行,但目前传统企业普遍存在技术、管理都还不到位的问题;
三是2B的流程不像2C流程那样容易被改变。消费互联网是浅层的B2C到C2B,再往深里面做不了,而产业互联网的基础是产业,产业的工业流程是上百年形成的,已经很完美且难以轻易撼动,想用传统互联网改造它很难。
谁能成为未来产业互联网的主宰?产业互联网以什么方式取得成功?产业互联网到底能够给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效果?李红认为解答这些问题都还尚早,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理解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相对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刚刚起步,其成功模式的形成还有个艰难的过程。
目前国内的三一、海尔、美的、航天等都在做产业互联网,虽然一些人认为未必是成功的互联网,但是否是真正的产业互联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已经从互联网探索中得到了好处,至少企业“平台化”的发展方向已被各界所公认。
而且,产业互联网不可能出现淘宝那种电商型平台,也不会出现阿里巴巴、京东那种覆盖全国式的通用平台,已经有前沿性探索的公司提出产业互联网可能是新型的结构,如“星云结构”。
当前,最有可能成功的应该是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打造的“垂直型互联网”,这种平台需要把生产商、物流商、服务商、金融机构都能融合在一起。
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从事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构建,李红认为需要既懂产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现在业界都在分析美国GE产业互联网的挫折与原因。国内与其交流过的企业认为,GE用做软件的人来开拓产业互联网,刚开始挺好的,搞一些数据马上分析问题,但是往深里面走就不行了,因为这种人才不懂产业和技术。
此外,那些从事自动化的人员、从事传统数分析的人员和设备制造厂商的人员,也不适合做产业互联网,这些人才或多或少受到其固有的思维、习惯和概念影响,很有可能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
对如何搭建产业互联网的平台,李红提出了自己的两个观点。
第一,产业互联网平台不会从现有的企业中产生。他以消费互联网为例,10多年前,人们想当然认为搞消费互联网最牛的首推大商场,其次是生产商品的企业,再次是连锁店,都觉得他们拥有先天的优势,搞消费互联网很容易,但最后却是阿里巴巴和京东搞起来了,因为这种平台是全方位的模式创新。
钢铁电商已经诞生多年了,不知有多少钢铁电商生生死死,直到现在最牛的钢铁电商——欧冶云商依然很艰难,因为面临体制、技术、商业模式等问题。
现在,产业互联网又掀起新的热潮,阿里、腾讯与百度高调进入,航天、三一、徐工和美的等产业公司大力推广自身积累的成功,软件厂商在推动,新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类公司也跃跃欲试。目前看来这些不同的角色之间,还难以看出谁更有优势。
第二,产业互联网的平台一定是颠覆式的。产业互联网的颠覆式效果,要从大数据对产业的影响开始起步。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大数据提高人们的传统的认知能力、可以重构传统产业的设计、生产、运营、运输、营销和服务模式。
实际上,一家央企中国华能集团公司通过4多年的探索,已经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在提高发电效率、降低能耗、改善设备利用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这一点上看,产业互联网最终的成功者很可能是产业的“自我革命”和“自我颠覆”。
李红提到,值得欣慰的是,我国产业互联网发展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已经有了高水平的消费互联网。以阿里、腾讯与百度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服务商,近年来纷纷与传统企业开展各式各样的深度合作,他们聚集了雄厚的互联网人才、技术、资金和经验等实力,如果传导机制合理,一定有助于我国产业发展的“换道超车”。
他认为,未来的产业互联网一定是颠覆式的,但至于什么时候到来、谁颠覆谁难以确定。因为产业互联网起步不久,既要靠企业自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也必须要借助社会资源,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与行业权威咨询合作,共同打造新的产业类型和新的平台经济。
来源:起风财经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8006193号-1
copyright©2005-2022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