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包括金属铁、铬、锰等的矿物采选业、炼铁业、炼钢业、钢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细分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作为典型的中游行业,钢铁产业链上下牵连甚广。
上游 钢铁行业的上游涵盖煤炭采选(焦煤)、焦化(焦炭)以及黑色金属矿采选(铁矿石)三个行业。直接开采出的原煤经过洗选成为动力煤或者焦煤,而焦煤通过进一步焦化形成焦炭,冶金焦在高炉冶炼过程中起着还原剂、燃料和料柱骨架的作用。我国煤炭储量丰富,钢铁行业所消耗的焦炭基本都来自国产。 而铁矿石方面,直接开采出的铁矿石根据粒度不同,通常需要经过烧结或者球团工艺处理后才能进入高炉冶炼。这主要是为了增加入炉后炉料的透气性、融化性和品位。入炉原料主要为烧结矿,同时还会添加一定的球团矿和块矿。目前烧结矿占入炉含铁原料的73%左右(其中90%左右来自进口,10%为国产),其余20%多分别为球团和块矿。后两者中球团部分国产,块矿则基本都是进口。我国钢铁冶炼所需要的铁矿石原料严重依赖进口,国际上铁矿石主要集中在四大矿山手中。 中游 经过加工处理的冶金焦和铁矿石以0.5:1.6的比例投入高炉进行冶炼,则进入钢铁生产的中游。根据所用原料以及加工流程的不同,中游可以区分为长流程以及短流程两种工艺。长流程工艺涵盖上游的煤焦焦炭以及铁矿石行业,而短流程工艺则不涵盖。长流程通过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精炼和连铸等工艺产出钢坯(粗钢),加工流程长、设备要求高,一般只有大型钢厂拥有此技术。 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加工工艺,并不直接涉及上游行业。废钢加入电炉后,经过精炼和连铸等工艺即产出钢坯(粗钢)。除了大型钢厂拥有此生产工艺外,独立的小钢厂也能够采用电炉来生产钢坯。电炉炼钢的成本主要取决于废钢,如果废钢价格足够低,则电炉炼钢的成本低于转炉炼钢,否则高于转炉炼钢。 2016年供给侧改革前,钢铁行业较为低迷的几年,电炉法和转炉法炼厂成本差异较小,电炉法产量占比降至历史最低位。2016年,焦化行业供给侧改革率先启动,焦炭价格的大幅上涨带动了转炉生产工艺成本的快速上涨,并迅速超过电炉工艺成本。2017年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后,炼钢行业利润大幅提升,刺激了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加工规模的提升,带动了废钢以及石墨电极价格的抬升。电炉法炼钢成本快速抬升,并反超转炉工艺成本。 下游 粗钢经过轧钢后成为外观各异的各种终端钢材。根据形状和性能不同,用途也存在差异。螺纹钢和线材等长材被用于建筑业。螺纹钢主要用于房屋、桥梁、道路等土建工程建设的结构件,而线材则作为配筋和焊接结构件以及拉丝原料。热轧卷板等扁平材则广泛用于船舶、汽车、桥梁、建筑、机械、压力容器等的制造。无缝钢管、焊管等管材则多用于输送流体的管道或结构零件等。2018年,我国钢材下游总计有约66%用于房地产以及基础建设,此外家用电器、汽车以及机械设备也是主要的用途 产品结构 钢铁企业产品较为丰富,不同产品类型的下游行业差异较大,下游需求的差异会导致不同产品类型的企业产品销售的难易程度和获利能力的差异。同时,钢铁行业本身也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部分优质钢材品种仍存在供给缺口;因此,产品较为多元、下游需求较为分散、同时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较高的发行人未来具备较高的盈利弹性。 从各家钢企的产品梳理来看,除去几大特钢企业之外,包钢、武钢、首钢、南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较高,而一般建筑钢企的高端品种较少,如韶关钢铁、唐山国丰、柳钢、安阳钢铁、酒钢、八一钢铁等。 原材料保障率 中国钢铁企业(普钢)整体原材料保障程度弱,原材料保障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钢铁企业生产的稳定运行,因此铁矿石、焦煤、焦炭(内部自产比外购便宜150元/吨)等原材料的自给程度、供应稳定性的高低(体现在协议定价所占比重)等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盈利能力有着显著影响。但是,就目前来看,在矿价跌跌不休的情况下,自有矿山或者长协定价较多的钢企,由于合同定价调整难度大,导致其采购成本反而有所上升,比如酒钢、八钢、西钢,而柳钢、南钢、安阳钢铁、华菱钢铁则反而受益于矿价下跌。 在焦炭的生产供给上,首钢、武钢、河北钢铁、鞍钢、本钢、山东钢铁、安阳钢铁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且多数在焦煤采购上形成了较大比重的长协采购,因此,这一部分的生产成本较低;在铁矿石的供给上,鞍钢、太钢、本钢、包钢的自给率达到了60%以上,酒钢、西钢、新冶钢30%,八钢、马钢、凌钢20%,河北钢铁、山东钢铁、沙钢、武钢在10%左右但外部长协合同占比较高,华菱、安阳钢铁、南钢、北营钢铁较低且外部长协合同比重不高。 成本控制能力 钢铁企业生产成本除了原料成本之外,物流成本、环保成本、人力成本、三项费用等也是主要构成因素。在运输成本上,一般来讲,钢材的铁路、公路等运输成本显著高于水运,同时,铁矿石大量依赖进口;因此,拿内陆钢企与沿海钢企相比,每吨铁矿石会增加运输成本75-100元,吨铁运输成本增加100-125元,故而,靠近港口(青岛、日照、唐山、大连、宁波-舟山、湛江等地条件较好)布局的钢企具备成本优势。此外,能够合理布局采购和销售的区域结构、加大干线运输加区域配送的运输模式的钢企,也能够通过缩短运输半径而降低运输成本。环保压力较低、人员负担较轻、三项费用较低的钢企也具备成本优势。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生产成本主要分为三个等级:低制造成本,主要有宝钢、鞍钢、本钢集团、沙钢、太钢和首钢;较低制造成本,主要企业有包钢、武钢、西宁特钢、山东钢铁、华菱钢铁、北营钢铁、梅山钢铁、南钢、广东韶关、酒泉钢铁;中等制造成本:马钢、安阳钢铁。 运输成本上,宝钢、武钢、河北钢铁、首钢、山东钢铁、太钢、鞍钢、兴澄特钢、韶关钢铁等靠近港口或自有码头,运输成本较低;包钢、攀钢、八钢等目前略高。 人力负担上,太钢、沙钢、武钢等单位产出较高,人力负担相对较低,而山东钢铁、韶关钢铁、西钢集团、东北特钢人员负担较重。 在期间费用上,包钢、安阳钢铁、柳钢的期间费用率相对较低;河北钢铁、首钢、武钢、酒钢、马钢、华菱钢铁的期间费用率中等水平,本钢北营、八钢、东北特钢、重庆钢铁、西钢集团三费较高。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8006193号-1
copyright©2005-2022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