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12日《互联网周刊》刊载了一篇文章:钢铁接轨网络(作者:魏洁)。
如果在钢铁行业稍长一些,可能会知道1999年底成立的亚钢网,这个当时被认为是亚洲第一家的钢铁电商网站,由香港上市公司万顺昌联合20余企业(包括资讯龙头路透社)发起,万顺昌老板姚祖辉亲任总裁。2000年1月11日,设立不久即实现首笔线上交易,还是跨境交易,一瑞士贸易公司与香港首长国际企业有限公司的价值100万美元的钢筋。2000年4月,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其后,国内也兴起了不少钢铁电商网站,但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均都沉寂江湖。 直到2013年,钢铁行业再次兴起了一轮电商热,300多家钢铁电商设立。 当前,钢铁电商仍在迅猛发展之中,新名词和新概念很多。然而,今天再次读这篇20年前的老文章,你会发现内容似曾相识,甚至会觉得一点也不陈旧、落伍。从亚钢网算起,迄今已有20年的钢铁电商,对比当前大部分钢铁电商,大部分在立意上仍没有摆脱依仗市场空间大、消减中间环节、减少信息不对称等三个基本认识,在功能上仍没有摆脱仿照交易、资讯、金融、物流这几个服务模式。 市场规模大、交易环节杂、服务需求多,摆着这么多需求,有了这么多尝试,为什么业内普遍认为平台型钢铁电商还在探索?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说:过去的模式创新,一靠勇气,敢于对原来的商业模式进行破坏,把线下的搬到线上;二靠大规模的流量;三靠大规模的烧钱。 确实,钢铁电商不少是线下流程模仿型,只是将线下的流程搬到线上去,会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价值但赢利空间很少,流通环节本就十分单薄的利润难以支撑大额佣金,故而难以实现正向现金流。有一些电商聚焦打交易量,钢铁产品价格高,很容易冲高上量,成就了一批新贸易商,但同时背负了互联网技术与运营的成本。还有一些钢铁电商靠补贴走量、抓客户,然而钢铁商品属工业产品,相对标准化,价格敏感型,很难形成用户粘性,价格一高、收费一贵,很快一走了之。 钢铁产业总体属周期性行业,行业整体利润率不高,利润集中在上游环节。2018年,应该属钢铁行业效益最好的时候,钢厂销售利润率6.93%,但更多的时候,钢铁行业是位处工业行业末位的位置。就钢铁产业链产成品利润分配而言,生产与流通环节的配比大致在80:20左右,行情好的时候流通环节拿小头,行情差的时间流通环节小头也拿不到。钢贸行业,有一些上市公司,总体看销售毛利率都很低,基本上要靠走量。所以,尝试在流通环节开展电商的企业,一旦没有外部输血,单薄的利润空间难以支撑,故而很多电商最终因没有现金流而失败,也难以对行业进行改变。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也不例外,据2018年美国B2B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美国市场的B2B交易中,49.3%仍通过传统方式,32.5%通过EDI方式,11%通过电子采购网络,仅有7.2%通过电子商务网站开展。 现今,互联网数字经济势不可挡,环境在急速变化,钢铁行业不是不需要电商,而是比以往更加需要电商来创新,但不能走老路、走弯路,另辟蹊径,寻找真正为行业带来增量价值的创新。 一方面,钢铁生产企业发展服务自身的电商成为一种趋势,通过打通内部信息系统,可以有效降低钢铁销售环节的成本,实现销售电子化,有点像当前美国的EDI,占比30%。另一方面,一些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数据的创新产品推陈出新。五阿哥推出的采钢宝APP,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匹配算法,推动小微制造业用钢企业采购钢材更加智能化、便利化,日均上千用户注册量,已有25万家客户安装使用;五阿哥推出的赊销宝服务,用银行+保险+电商模式,向小微企业提供信用采购服务,全面采取大数据风险控制,单月千笔赊销单,后台风控人员仅有3名,不良率不到千分之一,充分体现出产品和技术的优势。 历经20年沉浮的钢铁电商,所有走过的路并没有白费,避免前人的失败,挖掘互联网可为的真实需求,发挥好互联网本质的优势,推出适合行业所需的好技术、好产品,才能推动行业创新,方有发展之道。(文章来源:五阿哥)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8006193号-1
copyright©2005-2022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