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给我们的,究竟是自由还是束缚?
当下的时代诠释了什么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而除了“知”,我们还能通过互联网办理很多事务。动动手指就能购买各种心仪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微信、微博、推特等就能随时随地分享生活,畅聊天下事,抒发一己之见......
这样来看,互联网、数字化的确是为人类打开了自由的方便之门,为人类提供了自由的更多可能性。但是,反过来想想,我们的个人信息都分布在了哪里?
要融入互联网所引领的现代生活,要先证明我们是谁。无论是银行、政府、医疗、旅游还是零售,我们获取每一项数字服务都需要填写相应的信息,有的需要手机号、姓名、地址,一些服务甚至还需要我们提供身份证、照片、银行卡信息等。这些信息就是我们在线上的数字身份,用以证明我们是谁,并以此为依据判断我们是否有权限进入相应的系统,是否有资格来完成一些事务。
但是,别忘了,我们在互联网上的其他活动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信息,如微信中的社交信息、支付宝中与他人的交易信息、游戏汇总的娱乐信息、电商平台中的购物信息等。这些不同属性的信息也都是个人数字身份的一部分。并且,属性越全面,我们的身份就越完整。
数字身份通过不断整合新的信息,就能越来越全面地刻画出一个人。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任何蛛丝马迹都变成了塑造自己的数字材料。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身份证明”只会越来越多,并且它们都存在于连接全世界的网络之中,我们所担心的问题也由此浮现。比如,当下被大谈的大数据技术,它所抓取的数据多是来源于带有隐私成分的个人信息。试想一下,如果将一个人分散在各处的数据信息联系到一起,那么这个人的“一举一动”无疑会被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今年3月份的Facebook数据泄露丑闻,震惊了很多人。一家名为Cambridge Analytica的数据分析公司通过一个应用程序收集了5000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信息,该应用程序详细描述了用户的个性、社交网络以及在平台上的参与度。然而,经过Facebook的确认,实际数量远不止于此,8700万名用户被通知他们的数据已经遭到泄露。
这只是冰山一角。随后,一个名为Nametests.com的应用程序被曝出其已暴露了超过1.2亿用户的信息。
正如上述事件中广大的受害者一样,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数据信息是如何被使用的,储存在哪里,它有多安全,以及谁在从中赚钱。
两百多年前,卢梭曾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将彼时的话放在此时的互联网社会中,倒成了一种形象生动的真实写照。
网上存储的个人数据越多,就越难控制这些数据的完整性,也越难保护我们的数字身份。越来越多的身份欺诈、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一次次给人们敲响警钟:许多组织根本无法保护构成我们数字身份的个人信息。
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于数字身份所面临的危机和困境,人们愈加认同隐私数据的界定权应当完全掌握在用户手中。对于在何种情况或场景下披露怎样的信息,应该由用户决定。
也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数字身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中心化身份、联盟身份、以用户为中心的身份、自主主权身份。
在初始阶段,CA(Certificate Authority, 证书颁发机构)扮演着网上公安局的角色,专门为人们发放、验证身份证。这种中央集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出不穷,我们的身份便由网站中心化控制着,各自封闭,无法打通,这便是中心化身份时代。其实,即便是现在,互联网身份依然没能去除中心化。
联盟身份出现后,企业负责确保网站上身份资料和账号的安全,并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网站的单一登入功能,减少重复输入使用者信息的动作。QQ、微信、微博的跨平台登录便是如此。
以用户为中心的身份则是强调把用户放在第一位和以用户为中心。后来,该定义被不断扩展,还包含了用户希望对自己的身份拥有更多控制权、去中心化的信任等。不过,在实际的应用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实现,许多企业和机构的尝试最终都偏离了这一初衷和理念,让一切都回到了中央集权的老路上。
自主主权身份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身份是相互关联的,后者是向前者迈出的重要一步。用户完全掌控自主权是自主主权身份的核心,它要求用户成为自主身份的支配者,而不仅是让用户参与认证的过程。
由于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共识机制、哈希加密等特性,它成了“去中心化”的最佳方案,自主主权身份便可以借此实现。换句话说,自主主权身份搭建在区块链上是可行的,它能够实现用户对数字身份的最高掌控。
在这种数字身份方案中,用区块链来管理一个人的数字信息,这些信息再进行哈希加密后被注册到区块链,并作为一个智能合约运行。智能合约可以理解为是写在区块链上的一段代码,一旦某个事件触发合约中的条款,代码即自动执行,不需要人去执行。
在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中,用户可以选择性地公开身份数据,也可对第三方进行授权使用。同时,由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服务商之间不必维护用户身份存储,统一从区块链中公开或授权的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即可。
区块链的基本属性决定了这是一个高可靠性的系统,不可篡改、分布式、去中心化,且都是由一连串的指令实现的。数据虽然冰凉,却最值得信任。
编织进人们生活的肌理之中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最深刻的技术是那些看不见的技术,他们走下精英阶层,不断放低身段,将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直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我们的视线中淡出。”
眼下,正是区块链数字身份开始渗入人们生活的时候。巨大的市场需求促使各公司不断入局,区块链数字身份领域正在呈现一片蓬勃之象。
11月5日,身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Deloitte)表示,将开发符合政府标准的区块链数字身份系统。他们的第一款产品Attest Wallet是一种加密保护的身份存储,它将使用户能够存储政府和商业ID的数字版本,并控制对存储信息的访问。第二种解决方案Attest Enterprise则允许用户验证自己的身份、授权第三方和同意他人代表自己管理数据。
在即将来临的2019年第一季度,Visa将推出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数字身份识别系统。这款名为Visa B2B Connect的系统将为金融机构提供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解决方案,实现安全可靠的跨境支付。
近期,IBM加入Sovrin基金会,将与基金会其他管理人员在IBM Cloud中托管一部分网络来创建、运营并维护该基金会的分布式数字身份网络。
除了众多公司入局身份上链外,各国政府也在积极利用区块链身份解决事务,以增加跨不同机构的公共计划的渗透率。
在美国,包括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国防部及国土安全部在内的多个政府部门围绕“公民服务、监管合规性、身份管理和合同管理”,稳步推进区块链试验。
巴西金融技术协会通过OriginalMy区块链ID和签署平台进行了首次董事会选举试点。
爱沙尼亚则更叫人叹服,其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都被数字化,并通过KSI(Keyless Signature Infrastructure,无钥签名基础设施)为公民提供安全的区块链数字身份。比如,该国公民的医疗登记表就保存在区块链上,他们可以通过数字身份登录,查看哪些医疗专业人员在何时查看了他们的数据。而每一个政府官员若是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访问他们的数据,则会被起诉。
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加深,区块链数字身份正开始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在IDC FutureScape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22年,1.5亿人将拥有区块链数字身份。
而在更远的未来,自主主权身份的理念将随着区块链数字身份技术,编织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化为无形,成为一种“本应如此”的习惯和潜意识。到那时,身处在互联网社会中的我们,应当向真正的“自由”迈进了一大步。
(文/七目)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8006193号-1
copyright©2005-2022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