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民营企业,很多人知道有个“56789”,即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不难看出,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对民营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支持,跟它发挥的作用和地位是不相称的。
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背后的因素是复杂的。部分原因在于,民营企业抵质押物不足、基础信息数据缺乏,影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怎么来解决呢?金融科技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有助于缓解上述难题,而这些手段的应用依赖于各类信用数据信息的支撑。
信用信息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信用数据比较分散,主要来自“一个中心、多个来源”:“一个中心”是央行征信中心,“多个来源”包括政府部门公共数据、金融机构借贷数据、互联网巨头用户数据、通信运营商有通讯数据等。近几年来,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在整合开发数据、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创新了不少产品和服务。
一是“银税互动”助力小微企业。2015年,国家税务总局与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银税互动”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活动的通知》,开启了助力民营企业发展的新篇章,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截至2017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累计向守信企业发放贷款63.2万笔,其中涉及小微企业50.4万笔,小微企业借助“银税互动”,获得贷款7100多亿元。从具体的产品看,有中国建设银行的“税易贷”、中国农业银行的“税银通”、厦门银行的“税e融”、光大银行信用卡的“税信通”等。
二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整合政府内部公共信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了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守信联奖、失信联惩。2015年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设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初步建成并上线运行。截至2018年5月底,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连接44个部门和全国32个省级信用平台,归集各类信用信息175.28亿余条,并与所有接入部门和地方平台实现了核心数据机制化共享。目前,正联合工信部、公安部、民政部等多个部门建立二期工程,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三是央行牵头整合互联网巨头数据。2018年1月,在央行监管指导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与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华道征信等8家市场机构共同发起组建了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央行征信信息主要来自银行、部分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百行征信信息主要覆盖银证保之外的互联网、网贷、类金融等非传统金融领域放贷活动的信息和服务。
四是地市级层面的跨部门信息整合。从纵向来看,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做一些跨部门的信息整合,纾解企业融资困境。比如,2014年,苏州市金融办与人民银行联手,推动成立了苏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汇集了72家政府部门信用信息,涵盖了包括纳税、财务报表、社保公积金缴纳、水电气、立案涉诉等信息。截至2018年9月末,已累计为8624家企业解决了5105亿元融资。其中,1900多家企业获得了“首贷”突破,贷款额总计达121亿元。
五是通信运营商数据开发利用。目前,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4.1亿,移动宽带用户总数达11.1亿户。金融机构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加大双方数据整合开发,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比如,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合作,成立招联消费金融公司,依托双方客户数据资源创新业务,2017年招银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位居消费金融公司榜首。
当前信用基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民营经济有着重要作用。虽然当前政府、金融机构等在信用信息领域已经开始进行整合,也有不少跨部门合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政府部门间公共数据仍未有效打通。有学者形象地把这种政府内部各部门信息之间壁垒森严的现象称之为“数据烟囱”,一个部门一个“烟囱”,互不联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总结为“不敢开”“不愿开”“开不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缺失,不敢开放;从部门利益、资源管控等角度考量,不愿开放;政府部门存在较多条块分割信息,导致开不了。所以,公共数据未有效打通经常会导致“怎么证明我是我、我妈是我妈”等问题。
二是跨领域的信用数据共享仍有待加强。跨领域的信用数据共享还是不够,要解决各个层面的信息平台如何衔接等问题。一是省级层面的信息平台加强衔接。当前跨部门、跨机构的数据共享主要以省级、地市级层面的合作为主,今后这些省、市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如何无缝衔接值得进一步研究。二是国家层面的信息平台有待扩容。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正逐步对接工信部、公安部、民政部等部门数据,后续仍有待进一步扩容。
三是金融机构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我们经常讲“信息孤岛”,往往是指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烟囱”,其实金融机构自身在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方面,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好。
首先是金融机构内部。金融机构背后一般会有多家IT供应商,所提供的系统是相互独立的,并且一般采用非开源的技术,这就会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数据库,这就是“信息孤岛”。每个部门都掌握了一套数据,信用卡部门是信用卡的数据,公司业务部门是企业客户的数据,相互之间往往是割裂孤立的。
其次是金融机构之间。客户数据是金融机构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金融机构间共享数据存在较大困难。现在有一个很热门的词叫“开放银行”,比如英国在2016年开始制定了开放银行的监管框架,强制要求9家银行开始开放一些接口,通过一些技术处理之后,把标准和技术开放出来,提供给第三方,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四是数据采集、保护等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对数据的采集可能涉及个人信息泄露、数据权属、数据交易、数据滥用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因个人信息泄露,容易产生推销骚扰、金融诈骗等问题。这就需要尽快完善数据保护方面的立法,明确大数据的采集标准及使用界限等,妥善保护个人隐私。即使不谈到信息泄露很严重的问题,之前讨论很热门的“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也需要进行约束。
进一步打通信息孤岛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采取切实的措施,不断来加以改进。现在每个部门、每个地区、每个银行,都在谈怎么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要支持民营经济,最核心的是要给民营经济一个“竞争中性”环境。从信用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看,也有很多工作亟待推进。
一是政府部门间要破除壁垒,拔掉“数据烟囱”。要破除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需进一步完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破除各自为政的局面。如由国务院牵头构建统一的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以统一标准、统筹建设为原则,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
二是金融机构要加强合作,打通信息孤岛。未来,金融机构间可依托各自优势,通过“消费场景+业务产品”“线上+线下”等合作模式,完善客户信息链条,进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实现合作方的双赢。
金融机构内部统一建设标准,整合内部数据资源。在数据采集方面,统一数据的建设标准,建立自上而下、协调一致的数据治理体系。同时,要明确系统间数据交换的流程和标准,实现各类数据的有效共享。在业务应用方面,要整合内部业务系统,打造统一的用户入口,如移动端,做好信用卡APP、直销银行APP等移动端的整合。
三是要进行跨业态的合作,合纵连横,延伸数据范畴。大数据时代,客户立体画像的塑造需要多维数据的支撑,这就需要多部门、多领域数据的合作。比如,通过政府部门获取用户社会属性信息、通过金融机构获取用户财务状况等金融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用户消费行为信息,进而全面勾勒用户的立体画像。
四是完善信息保护立法,构建信用共享环境。在基本法层面,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地位、权利属性以及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原则,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依据;在规章制度层面,在基本法框架下,在金融、通信、电子商务、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在行业自律层面,引导重点行业、领军企业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建立个人信息开发利用从业规则,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管理机制。
解决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还要在认识上进行纠偏。本来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违约概率就高,如果又要求贷款利率更低,银行干脆不愿意提供贷款。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最先一公里”,让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到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第一笔贷款发生后就建立了业务关系,以后有数据支撑,就可能更方便地贷款。“最先一公里”问题解决了,有助于“最后一公里”解决。总之,我们要采取措施尽力缓解“融资难”,而所谓的“融资贵”应交由市场决定。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8006193号-1
copyright©2005-2022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