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可以称为中国建筑工业化真正意义上的元年,中国建筑工业化在2016至2024年期间经历了高速发展,以下是关键历程政策节点: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
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推进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积极推进钢结构住宅和农房建设。
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推动建造方式创新,提升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
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的函》,要求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
2023年5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有效拉动内需,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不过,在中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四个方面需要关注:
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采用建筑工业化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的普及率。
技术创新:建筑工业化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建筑质量。企业需要加强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人才培养:建筑工业化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包括设计师、工程师、技术工人等。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
市场需求: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市场需求的支撑。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建筑工业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促进市场需求的增长。
在中国建筑工业化近年发展历程中,模块化集成建筑最具代表性,以下是部分标志性案例:
中建海龙科技I-BOX微筑2.0:采用了中建海龙科技创新研发的MiC(“模块化集成建筑”)建造方式,在工厂内集成了模块的结构、装修、机电、设备设施和众多“黑科技”,具有建造快速、品质优异、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等特点,实现了“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湾区智造:是“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也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在湾区智造智能工厂,多种智能装备应用在钢筋加工与部品部件制造中。
深圳中学加装电梯项目:是以换道超车方式推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的探索。项目由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及中海建筑有限公司承建,是深圳市重点的新型建筑工业化课题试点项目,为国内首次采用双轿厢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的高层建筑产品,从基础施工到电梯交付共66天,完成了15层电梯的加装,比现场施工145天缩短了54%。
烟台莱山滨海健康驿站:项目结构采用“模块化集成建筑+钢模块+钢框架”支撑体系,分为地上20层和地下2层,是山东省首个平疫结合、具备防疫功能的大型永久性隔离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单体最高的模块化建筑。该项目计划工期仅300天。
华章新筑项目:由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建筑单元的智慧化设计生产。作为国内首个高度近100米的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该项目计划工期不到一年。若按照常规建造方式,完成时间需两到三年。
这些成功案例展示了中国建筑工业化的成就,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8006193号-1
copyright©2005-2022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