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其带来的生产力增长将推动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2016年至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2%,是同期美、中、德、日、韩5国数字经济总体年均复合增速的1.6倍。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1.5%。全国多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增加值已破万亿元大关。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截至2021年,国内有16个省份数字经济规模突破万亿元,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北京、福建、湖北、四川、河南、河北、湖南、安徽、重庆、江西、辽宁,其中广东位居第一。其中,北京、上海、天津等省份的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50%,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浙江、福建、广东、江苏、山东、重庆、湖北等省份数字经济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贵州、重庆、江西、四川、浙江、陕西、湖北、甘肃、广西、安徽、陕西、内蒙古、新疆、天津、湖南等省份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23上半年,北京市新兴动能表现活跃,市场活力逐步增强。
数字经济发展提速。上半年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9180.5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8.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5565.1亿元,增长10.9%,占数字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超6成。
“专精特新”企业增势良好。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专精特新”工业企业产值增长4.7%,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2.8%,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1-5月,规模以上“专精特新”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8个百分点。
新设企业显现活力。上半年,全市新设企业15.1万家,较上年同期增长近3成,其中新设科技型企业占比保持4成以上。
2023上半年,天津市新动能发展壮大。重点产业链发展加快,上半年12条重点产业链在链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4.1%,比一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快于全市规上工业0.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80%,达到80.2%,比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
新产业规模继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5.7%,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分别达到25.2%和36.9%,分别比一季度提高0.6个和0.3个百分点。
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上半年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4.6倍和1.9倍。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型商业模式快速发展,网上零售保持活跃,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10.0%,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2%,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
新产业投资持续增加,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5.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7%;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0.6%。
2023上半年,上海市工业部分新行业新产品增势较好。上半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6%,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高端装备产值分别同比增长69.8%、57.8%和33.1%。从产品产量看,半导体存储盘、新能源汽车和3D打印设备等新产品产量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8倍、65.7%和37.3%。
数字经济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1-5月,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4%。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在部分电商、外卖等平台企业持续发展利好因素的作用下,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部分应用软件企业的拉动下,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0%。
2023上半年,重庆市新兴动能成长集聚,发展潜力进一步显现。
新产品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服务机器人、智能手表、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4倍、54.0%和22.8%。
现代服务业引领能力不断增强,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恢复稳定,1-5月,3个行业门类合计拉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6个百分点。
网络消费增长加快,全市限额以上批零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8%,比一季度加快15.9个百分点。
2023上半年,河北省新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其中,新能源整车制造增长1.4倍,光电子器件制造增长74.7%,风能原动设备制造增长55.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0.8%。
新业态持续壮大。上半年,全省网上零售额2243.8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055.6亿元,增长12.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9.0%。
创新转型加快推进。围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高端高新发展,培育工业企业研发机构908家,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累计认定“工业诊所”130家,“工业医院”15家,线上线下服务工业企业8.6万家,出具诊断报告4万余份。加快数字智能发展,制定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导向目录,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等活动,上云企业8.4万家,成功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试点省份。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40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工厂,7家企业、6个中心、3家企业分别获评国家水效领跑者、绿色数据中心、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排名全国前列。
2023上半年,山西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2%,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增长20.4%,新材料产业增长8.1%;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75.3%,食品工业增长15.4%,均延续今年以来的快速增长势头。
2023上半年,辽宁省部分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1-5月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8.0%、12.0%。
新开通5G基站5000个,累计8.4万个。培育中航沈飞民机等20个5G全连接工厂,沈阳中德产业园等15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新增3个,累计达到35个,居全国第3位,接入企业5295家,居全国第7位。
新动能投资加速集聚。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7.9%,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87.4%,企业技术服务需求扩大;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7%,支撑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明显。其中,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制造、非专业视听设备制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了20倍和15倍。
2023上半年,吉林省新动能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增长52.9%,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0.1%,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8.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2.6%,均明显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2倍,集成电路增长75.8%。长光卫星实现“一箭四十一星”,创造了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纪录。
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面启动。目前,正在组织各地区申报2023年省级制造业“智改数转”项目,省里已专门出台政策,通过贷款贴息、事后奖补、担保费补助等方式,对企业“智改数转”项目建设给予奖励支持。通过实施“智改数转”项目,促进全省工业投资快速增长。
2023上半年,黑龙江省工业生产逐步恢复,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0%,高于全国16.3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中成药等高技术制造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7倍、51.2%。
服务业拉动明显,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增势良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6%。
2023上半年,江苏省新动能活力持续释放。创新动能持续增强,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上半年,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较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动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6%,比1至2月加快10个百分点;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3.1%,比一季度提高1.9个百分点。
2023上半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9%、9.4%和8.4%,增速均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4%和7.9%,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服务业高4.9和2.4个百分点。高技术、新能源产品产量高速增长。上半年,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组、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8.4%、65.7%、48.2%、46.9%和37.0%。新业态持续活跃。从限额以上贸易单位看,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22.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9.4个百分点。
2023上半年,安徽省工业生产增速回升,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分产品看,集成电路增长70.2%、太阳能电池增长64.8%、工业机器人增长31.2%。
服务业持续恢复,生活性服务业增势良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7%。
高技术产业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6%、增速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9.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56.8%。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3%,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3.6%提升至37%。消费新业态快速发展。全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2.8%提升至13.7%。
2023上半年,福建省新产品展现增长韧性。上半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6.0%、服务机器人增长33.7%。
新消费发展较快。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可穿戴智能设备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4.9%,比上年同期提高30.6个百分点;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0%,比上年同期提高13.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网络零售额占全省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4%,比一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新兴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1-5月,全省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6%,比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高5.1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9.4%,比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高12.9个百分点。
2023上半年,江西省新动能增势良好,总量规模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6%、6.1%,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4个百分点、2.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6.3%、29.6%,同比提高1.2、1.1个百分点。新业态快速发展,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全省网上零售额增长14.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2.5%,对消费市场的带动作用持续显现。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2023上半年,山东省新经济投资加速布局。“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0.9%,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55.6%,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7.7%和27.6%,分别高于全部投资22.2和22.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加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8%,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3%。
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等高端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新业态持续活跃,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6.4%。
2023上半年,河南省新兴产业较快增长。全省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7%、9.4%,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9%;1-5月全省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2.2%。
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11.7%,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显示器产量增长13.7倍,路由器增长2.5倍,电子计算机整机增长56.3%。
2023上半年,湖北省技创新加力推进。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919.86亿元,增长20.0%;高新技术企业注册申报数达8170家,增长46.4%。新产品产销两旺。太阳能电池、液晶显示器、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2倍、45.5%、25.4%;新能源汽车、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智能手机限上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61.4%、30.8%、23.8%。新兴服务较快发展。1-5月,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5.8%、10.9%。新业态赋能加速。上半年,限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12.3%,比一季度加快2.9个百分点。1-5月,快递业务量增长12.8%,比1-2月加快5.2个百分点。“四新”经营主体增势较好。上半年,全省新登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营主体43.87万户,总户数达360.79万户,较上年底增长9.2%。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8006193号-1
copyright©2005-2022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