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装亦有凌云志,不让须眉展壮猷”,古有李白的《赞巾帼》,而在当今,各行各业无数女性在工作岗位上展现了独立自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中国标准化》杂志记者采访了2024年度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无线委员会主席王志勤,请她分享了标准化工作的经历、感受和建议。
人物简介 王志勤:现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无线技术委员会主席,在信息通信技术标准、信息化、产业与政策等方面有深入研究,推动我国3G、4G及5G创新,是中国IMT-2020(5G)推进组组长、IMT-2030(6G)推进组组长。 《中国标准化》: “性别平等”是ISO等国际标准组织非常重视的课题,您如何评价我国女性标准化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压力与成就感?与国外的女性同行相比,您感觉中国女性标准化工作者有哪些不同? 王志勤: ISO、IEC及ITU等国际组织通过推动“性别平等”,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组织绩效,并达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个议题也是全球很多国家都需要持续不断推动的努力方向。 我所处的信息通信领域,具有技术更新变化快,全球化、互联互通性强,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女性面临着很强的工作压力,但同时与传统产业相比,它更适合发挥女同胞敏锐、坚韧、细致和协作等特质。特别是在标准领域,标准化的过程往往就是各方妥协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沟通交流与协作,这恰恰是女性的优势。因此,我国在信息通信标准化领域的女性工作者占比较高,很多女性标准化工作者牵头起草了大量标准,涌现了一批国内国际标准专家,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半边天”。这样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国在相关制度方面的保障,为女性人员的教育、就业和发展营造了较为公平的良好环境。我感觉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工作中,基本上不存在性别带来的明显差异性。当然,由于女性还需要承担更多家庭和社会责任,在就业等环节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公平对待,需要不断改进。 我国女性标准工作者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特别是我国在推动3G、4G及5G国际标准中,承担了不少管理者及重要职位,形成了国际标准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国际标准工作需要长期频繁出差,对于精力和体力都是巨大的挑战,很多男同胞都觉得吃不消。很多外国专家都很好奇地问中国标准代表是怎么做到的?我觉得我国女性标准化工作者,也是我国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她们具有专业精深、独立自信等特质。我国在信息通信领域有大量高素质的女性标准化工作人员,她们敏锐地洞悉新技术、积极与各方斡旋,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施展才华,形成的国际标准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石。在这里也特别感谢我国的男士们,他们中不少人为家庭也做出了很多付出和贡献,是新时代的“贤内助”。 《中国标准化》:长期的标准化工作,让您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什么认识,可以用一些比喻来形容。 王志勤:不同类型的标准其作用也有所不同。标准可以理解为标尺,为质量和技术水平提供衡量标准,也是提升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标准也是法规,提供统一的规则、产品和服务等。标准对于保障设备质量和人民生命安全保障至关重要,比如说手机设备、电池设备等产品安全特性要求等标准。这些设备在进入到市场前均需要做严格的测试,以确保产品符合标准。当然,近些年,标准的范围也在扩大,一些数字化领域的标准更多地提供了一种方案或参考,起到引导产业发展的作用。 在信息通信领域,技术标准是互联互通的桥梁,保障了信息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在通信领域,技术标准的约束性很强,通常是先制定标准,再进行产品开发。标准对于移动通信领域技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因为移动通信全球化、互联互通性需求很强,标准确保了全球技术与产品的互联互通。比如手机产品要实现全球漫游,就意味着各国生产的手机需要实现与各国移动网络的互通互联。 移动通信标准的统一意味着整体产业成本的降低、风险的降低。全球移动通信经历了2G、3G存在多个技术标准,4G、5G逐步形成了统一技术标准的发展过程,这也充分体现产业界对统一标准的共识。 《中国标准化》:请您分享几个令您难忘的标准化工作经历和故事。 王志勤: 案例1:4G国际标准。我国移动通信实现了3G跟随、4G同步和5G引领,在技术路线上我国在3G阶段提出了TD-SCDMA标准,没有采用FDD(频分双工)的传统路径,创新突破了TDD(时分双工)技术新路径。在4G阶段我国提出TD-LTE技术,选择了TDD与FDD的产业融合。在TD-LTE技术标准确定过程中,无线帧结构设计是关键,既要保留我国优势技术,也要易于实现产业融合。为此,国内产业界进行了大量细致深入的研究,基本确定了技术方案。4G无线帧结构的关键标准会议是在韩国举行的,期间我国标准团队积极与竞争帧结构企业进行磋商,同时积极寻求欧洲等企业的支持。在3GPP标准会议上,我国团队一个参数、一个参数据理力争,一直讨论到半夜,终于在会议结束前的最后一刻实现了我国预设的方案,为我国4G技术产业成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案例2:5G+AI国际标准。在当今AI与各个产业融合过程中,我国国际标准化团队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5G与AI融合方面,积极贡献中国力量,主导相关标准化工作。疫情期间在ChatGPT问世之前,我国标准化团队就积极布局基于AI的融合设计,在基础概念、方法论、数据集与模型设计等多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2022年5G-A国际标准开始阶段,历史性推动基于AI的系列设计引入3GPP国际标准,并作为联合报告人推动AI与移动通信融合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标准团队也克服了疫情带来的各方面不利影响,尤其旅行限制造成的无法面对面沟通的局面,采用线上会议等多种渠道,夜以继日,在3年多时间内,完成了5G-A标准中基于AI的系列设计国际标准化。 《中国标准化》: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时,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您认为通信产业标准化工作将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 王志勤:人工智能与通信网络融合包含两个技术维度。一是实现通信网络自身的智能化(AI for Network)。例如,将人工智能(AI)算法引入无线传输链路、跨层协议、移动性管理、网络管理等环节,提升网络传输性能和运行效率。二是通信网络为AI提供服务(Network for AI),通信网络基于AI应用性能要求,提供通信、计算、数据融合的AI服务,并提供AI服务的开放接口,向网络内部和网络外部开放智能化服务信息。 大模型与智能终端的深度融合,大幅拓宽了手机、PC、机器人等产品的能力边界、显著提升用户交互体验。由于端侧本地难以高效处理大模型密集计算需求,端云协同的模型部署和推理模式渐成主流。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网络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过程中,AI网络、AI终端等标准将不断涌现,这会出现很多标准化新问题,但也更拓展了标准化的新空间。 《中国标准化》:您对我国当前标准化工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王志勤:首先,针对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就融合标准制定提一些建议。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在通信与A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进行融合的同时,信息通信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各行各业,赋能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针对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需要跨行业开展研发与标准制定工作,比如很多需求来自垂直行业,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供给,因此大量的融合性标准需要跨行业的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为此,需要探索形成有利于跨行业合作的融合标准组织形态,一是在标准制定环节,采取联合标准的制定方式;或者是共同制定标准体系,分工开展标准制定。或者是在需求制定等特定环节,重点发挥垂直行业作用。二是在成果发布环节,现在已经有双标号的团体标准,建议可以采取两个行业合作而形成双标号的联合行业标准,这对于促进行业协作非常重要。 针对多种国际标准组织的工作,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有效地推进ISO、IEC和ITU标准,高度关注产业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为其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在我国标准化项目支持方面,很多企业对于参与国际标准组织工作的考评都比较局限于ISO、IEC和ITU等方面,希望标准化资源支持、考评激励等政策中能够将更广泛的国际标准组织纳入其中,并积极引导将标准作为科研项目、工作成绩的重要成果形式。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8006193号-1
copyright©2005-2022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