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English服务热线:010-59231580

搜索

工信部、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 版)》

2024年11月,国家数据局编制并发布了《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


  • 一、可信数据空间是什么?——数据流通的“安全桥梁”


    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一种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是支撑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载体。可信数据空间须具备数据可信管控、资源交互、价值共创三类核心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比如说一个城市有大量的交通数据,有数据拥有方、提供方,还有数据使用方、开发方,他们之间并不是直接把数据从一端传到另一端这么简单,因为很多数据需要进行一些预处理,这些工作并不一定都是数据接收方所具备的能力,那就需要有一个平台,我们说就叫可信数据空间,来提供数据资源的检索利用,提供一个数据的开发应用环境,以及提供安全的保障。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所长刘默:比如一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可以联合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下游的用户企业,共同搭建一个可信数据空间,实现设计图纸、装备运行这些高敏感数据,在上下游企业之间高效可信流通,来推动整个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整个应用的创新和服务的创新。

名词解释

1、可信管控能力:可信数据空间核心能力之一,支持对空间内主体身份、数据资源、产品服务等开展可信认证,支持对数据流通利用全过程动态管控,支持实时存证和结果追溯。

2、资源交互能力:可信数据空间核心能力之一,支持不同来源数据资源、产品和服务在可信数据空间的统一发布、高效查询、跨主体互认,实现跨空间的身份互认、资源共享和服务共用。

3、价值共创能力:可信数据空间核心能力之一,支持多主体在可信数据空间规则约束下共同参与数据开发利用,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产品或服务转化,并保障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

4、可信数据空间运营者:在可信数据空间中负责日常运营和管理的主体,制定并执行空间运营规则与管理规范,促进参与各方共建、共享、共用可信数据空间,保障可信数据空间的稳定运行与安全合规。可信数据空间运营者可以是独立的第三方,也可以由数据提供方、数据服务方等主体承担。

5、数据提供方:在可信数据空间中提供数据资源的主体,有权决定其他参与方对其数据的访问、共享和使用权限,并有权在数据创造价值后,根据约定分享相应权益。

6、数据使用方:在可信数据空间中使用数据资源的主体,依据与可信数据空间运营者、数据提供方等签订的协议,按约加工使用数据资源、数据产品和服务。

7、数据服务方:在可信数据空间中提供各类服务的主体,包括数据开发、数据中介、数据托管等类型,提供数据开发应用、供需撮合、托管运营等服务。

8、可信数据空间监管方:指履行可信数据空间监管责任的政府主管部门或授权监管的第三方主体,负责对可信数据空间的各项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规范,确保可信数据空间运营的合规性。

9、数据生态体系:空间参与各方依据既定规则,围绕数据资源的流通、共享、开发、利用开展价值共创的生态系统,包括数据提供方、数据使用方、数据服务方、可信数据空间运营者等主体。

10、使用控制:一种可信管控技术,通过预先设置数据使用条件形成控制策略,依托控制策略实时监测数据使用过程,动态决定数据操作的许可或拒绝。

11、隐私计算:一种可信管控技术,允许在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计算,旨在保障数据在产生、存储、计算、应用、销毁等数据流转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可用不可见”。隐私计算的常用技术方案有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可信执行环境、密态计算等。

12、数据沙箱:一种可信管控技术,通过构建一个应用层隔离环境,允许数据使用方在安全和受控的区域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3、密态计算:通过综合利用密码学、可信硬件和系统安全的可信隐私计算技术,其计算过程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计算结果能够保持密态化,以支持构建复杂组合计算,实现计算全链路保障,防止数据泄漏和滥用。

14、智能合约:基于计算机协议的合同形式,以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和执行,支持无需第三方的可信交易确保交易的可追踪性和不可逆转性。

15、数据标识:一种资源互通技术,通过为数据资源分配唯一标识符,实现快速准确的数据检索和定位,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和可访问性。

16、语义发现:一种资源互通技术,通过自动分析理解数据深层含义及其关联性,实现不同来源和类型数据的智能索引、关联和发现。

17、元数据智能识别:一种资源互通技术,将元数据从一种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格式,包含并不限于对数据的属性、关系和规则进行重新定义,以确保数据在不同系统中的一致性和可理解性。

18、数据价值评估模型:一种从多维度衡量数据价值的算法模型,综合考虑数据的质量、来源、用途等因素,评估数据对业务经济效益的影响。

19、共性服务:可信数据空间的共性功能需求,可以提供通用化的服务,包括并不限于接入认证、可信存证、资源目录等功能、适宜统一建设。

20、接入认证:一种可信数据空间共性服务,按照统一标准,对接入可信数据空间的主体、技术工具、服务等开展能力评定,确保其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要求。

21、可信存证:一种可信数据空间共性服务,保存数据流通全过程信息被记录并不可篡改,为清算审计、纠纷仲裁提供电子证据,确保全过程行为可追溯。

22、资源目录:一种可信数据空间共性服务,按照统一接口标准建设,提供数据、服务等资源的发布和发现能力。可同时被多个可信数据空间使用。


  •  二、功能定位:可信数据空间在国家基础设施及网络、算力设施总体架构图中的位置


    202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该《指引》中公布了数据基础设计及网络、算力设施的总体架构图,如下。

    可信数据空间属于设施层中的“数据流通利用设施”。数据流通利用设施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流通利用提供安全可信环境,包括可信数据空间、数场、数据元件、物联网、区块链网络、隐私保护计算平台等基础设施。



  • 三、政策风向:国家为何力推可信数据空间?


    当前,数据要素的流通多是点对点,效率低、成本高,安全可控性比较差。如果利用规则和技术打造一种“靠谱”的基础设施,让更多主体进入“空间”内,一起创造更多数据服务、数据产品,就能实现数据价值增值。这是可信数据空间要实现的目标。


1、可信数据空间是数据要素可信交易的基础与前提:


    我国市场上流通的数据主要可分为政务数据和企业数据。目前,在各级政府机关的大力推动下,以刚性制度约束,实现了各级各类部门的政务数据交互、开放和共享。企业数据分为数据生产企业和数据交易企业两大类。从数据生产企业角度来看,目前几乎没有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数据流通。从数据交易企业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公共接受的数据定价机制、数据质量评估机制、数据安全管理机制等,很多企业处于停止运营或半停止运营状态。

    但是随着《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文件的相继出台,数据要素市场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可信、安全、透明、可计量的数据共享、流通、交换和交易已成共识,而“数据包传输”“API调动”等传统数据流通方式,难以释放数据协同共享的应用价值,迫切需要构建新型可信数据流通方式。

    可信数据空间是解决数据要素提供方、中间服务方和数据使用方等主体之间安全与信任问题的分布式关键数据基础设施,保障数据要素能够在安全可信的环境中汇聚、共享、开放和应用,助力数据要素实现高效的流通,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


2、建立可信数据空间可以催生产业新机遇:


    可信数据空间通过体系化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解决数据要素数据来源者、数据处理者、第三方服务机构及监管方等不同主体间的安全与信任问题。《行动计划》提到,开展可信数据空间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一批数据技术和产品服务商;探索大模型与可信数据空间融合创新;推动可信数据空间资源管理、服务应用、系统安全等技术工具和软硬件产品研发等,由此将催生更多数据产业的新机遇。

    随着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流通需求,将会使更多的数据资源充分地流动起来,也由此将会催生数据加工、托管和服务的各类企业,使整个数据产业生态更加繁荣。

    比如,数据标识可能以前都是企业自己做,因为没有形成一个更广泛的互通,未来可能有新的企业专门从事数据标识,这意味着新的赛道产生了。包括数字价值的评估模型、智能合约、元数据智能识别等,都会变成相应的产品,进而变成普遍的行业新服务。


四、如何布局:国家发展可信数据空间的行动计划


    “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如通信、计算等,往往是高度标准化的,先建设再推动应用创新,但可信数据空间是以应用为导向的,每个空间的参与主体和应用模式各不相同,技术方案要根据实际需求‘量体裁衣’。因此可信数据空间更是一种数据应用生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所长刘默说。

    国家数据局发布的《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为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数据要素畅通流动和数据资源高效配置,到2028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并形成广泛互联的生态网络。该《计划》首次从国家层面系统布局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提出“3+5+5+5”的行动计划




1、能力建设行动

  • 可信管控能力:构建接入认证、履约机制、日志存证体系,保障身份可信、数据可用、服务安全;

  • 资源交互能力:支持数据统一发布、跨主体互认和空间互联互通;

  • 价值共创能力:提供数据开发利用环境,建立收益分配规则。

2、培育推广行动

  • 企业可信数据空间:由龙头企业牵头,协同上下游开放高质量数据;

  • 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多主体联合打造,聚焦科技创新、农业、工业等领域;

  •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以公共数据为牵引,推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 个人可信数据空间:条件成熟时,稳慎探索个人数据开放;

  • 跨境可信数据空间:支持自贸区探索数据跨境便利化机制。

3、筑基行动

  • 标准化:制定参考架构、功能要求等基础标准;

  • 技术攻关:突破隐私计算、数据沙箱等关键技术;

  • 完善基建: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等

  • 合规管理:明确参与方责权边界,防范垄断行为;

  • 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外数据空间互联互通;

4、保障措施

  • 加大资金、人才、标杆项目支持,加强统筹联动,推动交流合作。


五、制造型企业如何构建可信数据空间?


    随着IOT、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制造业开始认识到数字化技术给企业带来的价值,逐渐把数字化转型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在制造业掀起了一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浪潮。简而言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解决数据问题,即打破组织壁垒,消除信息孤岛,解决企业内数据端到端打通的问题,最终助企业实现产品研发模型或者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型。由此可见,企业数字化转型就是在企业内打造以产品为核心的企业数据空间,促进数据在各业务环节、产品阶段的高效流转,为人工智能和决策创新在企业内的大规模应用夯实基础。

    企业可以从以下三层逐步构建可信数据空间:

  1. 构建企业可信数据空间,专注于企业内部以产品为核心,定义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数据要素,如概念阶段,详细设计阶段,生产制造阶段等;同时还需要将不同阶段的数据要素有机衔接起来,形成持续流动的产品数据流,我们称之为“产品数字主线”。打造企业内的产品数据空间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将为企业内构建端到端的数据驱动的业务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其终极应用场景是产品数字孪生、工厂数字孪生,乃至企业数字孪生。

  2. 构建产业可信数据空间,目标是解决在企业构建的内部数字空间基础上,如何接入到产业链数据空间,从而构建敏捷、可信、可靠的数字供应链生态等一系列问题。这层数据空间需要从产业链维度着眼,通过定义产业链上下游的产品形态和企业画像,通过数据空间提供的安全可信数据接口,实现产业链由链式供应链向网状供应链转型升级。产业数据空间既能够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柔性、可靠的供应链体系,同时也能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产业链层面的洞察分析,如产业布局、强链补链分析等,其终极应用场景是数据驱动、实时动态的产业图谱。

  3. 构建跨产业链可信数据空间,这是从更高维度构建数据空间的创新应用场景,如智慧农业、智慧园区、智慧城市等,是道路/基建、车辆、交通信号等产业链的综合应用。这也是未来数据空间最大价值所在,包括数字孪生、元宇宙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