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之一,是碳中和的重要责任主体,在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18%,仅次于电力行业。何文波表示,“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钢铁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要有理性、客观、清醒的认识。”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实现习近平主席对世界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具体表现,更是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来势汹汹的碳中和、碳达峰,钢铁行业没有很多可借鉴的成功经验,那么钢铁行业如何在逆境中杀出一条血路呢?
宏观 (1)兼并重组形成新产业布局 碳达峰、碳中和对钢铁行业最大影响为对企业运营的影响,为实碳达峰、碳中和,企业不得不淘汰落后产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设备更新换代。截至2021年末,2021年五大钢铁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16.29%、7.65%、6.69%、6.11%和5.99%,前五家钢铁行业企业市场份额合计42.73%。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不高也是中国钢铁行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前10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由2016年的35.9%提升到2021年的41.5%,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 从中国钢铁企业的现状来看呈现了以京津冀、长三角、东三省、冀中南等大钢铁聚集区,中国的大型钢铁企业多为多国有钢铁,资金雄厚,投融资较中小型钢民营铁企业有较大优势。未来十年国内钢铁行业可能需要在低碳工艺技术上投入1万亿左右资金。因此,碳达峰、碳中和对资金不雄厚的民营钢铁企业的影响更严重,这也将加速中国钢铁行业的兼并和重组。如:宝钢先后重组武钢、马钢、重钢、太钢,中国宝武的产能规模超过了1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建龙钢铁并购了海鑫、西林、申银特、海威等行业内知名钢铁企业;沙钢入主东北特钢;德龙重组渤海钢铁成立新天钢。这也将继续优化中国钢铁行业的产业布局,使之更加合理,形成规模化聚集效应,形成多超多强的局面。长期来看,这对提升中国钢铁行业世界竞争力,利大于弊。 (2)钢铁企业全球化速度加快 中国钢铁行业的碳中和、碳达峰最直接的影响是运营成本压力大。企业属于盈利性组织,要想长久续存,就必须寻求突破方法。影响其一就是海外的股权投资或者建厂,如宝武钢铁与沙特阿拉伯阿美公司达成协议,进行海外投资,这种形式也将成为钢铁行业全球化一个趋势。 (3)设备升级致使结构性失业 钢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为技术工种,但是钢铁行业工人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钢铁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设备优化升级、采用自动化水平高、污染小、利能源利用率高、人力需求少的新设备,但是一线钢铁员工的素质与最新的生产工艺匹配度会较差,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模式下的工艺流程塑造下的工人已经不再适用,这可能会导致钢铁行业内发生一定规模的结构性失业。 (4)供应链企业联系更加密切 钢铁行业的主要原料为铁矿石、中国的铁矿石品质普遍不高,目前国内钢铁产能的90%采用的是高碳排放的高炉—转炉工艺,钢铁行业的燃料主要为焦炭、焦煤,目前国内对煤炭的限制较大,因此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对企业的供应链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刚性需求更加强烈。 (5)环保部门监管更加严格 碳达峰、碳中和措施下,国家对环保事业尤为重视,最新出台了《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环保部门可对钢铁企业实行全程动态监控,一旦因为设备故障、操作不当等原因出现超标行为,企业很可能收到罚款,甚至停产改造等处罚,影响企业的发展。 (6)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到各行各业,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绿色、环保、安全,低碳成为新的代名词。由于钢铁产品的广泛适用性特征,与各行各业联系均较密切,比如:建筑业基础材料、汽车行业整车、车门、精密铸造行业的零部件等等,作为下游的供应链产业,产品的品质要求也更高,市场的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市场将进入白热化阶段,品质决定命运,质量决定发展。 (7)尖端人才需求旺盛 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多领域、多学科,传统的人才供应模式也将改变,高端的智能制造人才、自动化电气化人才、多学科交织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会更大,这也将有较大的缺口,人才供应的问题将会是每个钢铁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最棘手的问题。
微观
(1)企业现代化管理方式升级 碳达峰、碳中和引导的设备升级换代的改变,会促使企业转变管理方式,如更加精细化、扁平化的管理,传统的厂、工、段的模式将会变成自组织的形式,学习型的组织将会建立,TPM全面启动,6S目视化管理深入人心,JIT生产、需求定置化的生产更加灵活,生产更加高效,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提升,人员的管理将会更加定置化,因才施策或成主流。 (2)智能绿色数字化建设加快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是战略性布局,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要求,绿色高质量的具体表现就是能源节约、环境友好,钢铁行业将通过智能互联的方式,形成数字经济,供、产、储、消、售等各个环节将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来展现,更加便捷的供应系统、更直观的生产控制、更加合理的仓储管理、更加公开透明的消费体验、更加人性化的售后服务,将来带一次钢铁产业革命的升级。 (3)厂区规划及布局更加合理 碳达峰、碳中和对厂区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的布局,优化升级的改造空间,计划的专业性更高,将最大限度的避免流程和工艺上的浪费,空间利用率会更加高效和立体,车辆、人员动线更加合理,以最小的成本产生更大的价值创造。 (4)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升级 未来钢铁行业的人资资源结构将以机器为主,大机器生产或代替简单的人力劳动,专业劳动技术人才在人才结构中的比例会大幅度提高,并且员工总数量会逐步降低,人资资源成本也将继续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构成或主要是人员工资成本或者人员培训的成本。 (一)管理精益高效 坚定不移的推进精益化管理方式,首先要做的就是搭建企业精益管理组织架构,专岗专职负责建立全员精益管理思维,并通过持续改进,建立全员精益管理的思想,充分发挥精益管理在降本增效的现实性效能。以最小的消耗创造更大的企业效益;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将零库存、零缺陷等最为永恒的追求,减少返工成本,实现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性发展。 (二)产业优化升级 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兴起带来的工业网络搭建、信息平台建设、工业数据流通、数据安全保障等,使精益生产的潜力被真正激发,通过收集的数据现象,看到生产工艺和流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专业化的分析,持续改进,持续提高。 (三)产品绿色尖端 钢铁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产品观,未来企业生存的决定因素是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钢铁企业应根据市场的需要,通过投资和研发,制造出本企业的尖端核心产品,为企业建立起一条护城河,保持本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四)工艺安全环保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工艺流程仍以碳排放量高的高炉—转炉法为主,其在粗钢总产量中的占比高达90%,而排放量相对较低的电弧炉冶炼法产量仅占10%左右。而目前全球粗钢生产中电弧炉冶炼法产量占比约为28%,中国的电炉钢比例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积极推动由高炉—转炉法转向电弧炉冶炼法,探索生产工艺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五)行业产业融合 钢铁处在很多行业的基础产业链的下端,要充分利用不同行业的特点,实现产业融合、实现协同联动,在碳中和背景下,钢铁行业不仅需要革新自身的生产过程, 还需要通过与化工、能源等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发展,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降低CO?排放。 (六)提升碳排放利用率 钢铁行业仅依靠自身改造无法完全实现CO?净零排放的情况下,购买“森林碳汇”也是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可行路径,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碳”的捕获和固定,但是“森林碳汇”由于森林种植面积的限制,与真正的实现碳中和差距较大。针对工艺特点开发应用CCUS(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即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通过CCUS工艺将钢铁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CO?进行提纯和加工,通过物理反应和化学合成等多种方式,制造出新的可再生的资源,实现企业CO?排放资源再利用,但是目前国内CCUS技术尚未成熟较低,开发成本高是一项重大制约因素。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利用CCUS技术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企业不断探寻碳排放气体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及不断改善生产工艺为目前最佳实践。 (七)利用碳交易市场 全国共有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湖北、广东、福建8个碳交易试点,目前只有发电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尤其是临近年底,部分企业为完成碳排放履约行为,碳交易的活跃度不断攀升。钢铁行业作为第二大排放行业,有望与2022年纳入交易试点范围,因此,钢铁行业应提前布局,加大碳交易人才培养、提前对本企业碳排放情况进行摸底排查。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投身碳交易中,以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八)充分利用政策优势 “双碳”提出以来,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实践,积极合理的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例如,通过绿色金融贷款进行设备升级改造,通过碳资产抵押进行投融资金融服务,盘活企业碳资产,释放企业碳资产活跃度,争做碳资产管理者,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成为碳资产交易所的会员,为企业在未来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做充足准备。 一、钢铁行业属于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上的关键领域之一,各钢铁企业应深刻的了解本企业的现状; 二、设备优化升级是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然的选择,应提前做好布局规划,不具备大规模改造的企业,应在工艺和流程中多下功夫,充分利用多产业融合,助力企业发展; 三、钢铁行业要加大投资力度,研发出安全环保的钢铁产品,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转变经营管理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精益管理理念,提高设备利用效率,降低设备宕机率,稳定生产; 五、钢铁企业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大专业投资培训力度,打造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人才库; 六、要充分利用多产业融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寻找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积极投身碳交易市场,提前做好规划布局。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8006193号-1
copyright©2005-2022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