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改委在2023年的报告里面,提到了今年稳增长的手段,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基建:随后,1月份各地就陆续发布了大基建开工的项目,投资额、目标增速均超预期。从增速看,不少省市都是两位数的增长目标,这相比去年,是迈了一大步。当然这个数统计还不完全。各地的投资额都是万亿级别的,仅深圳规划就要达到1万亿的规模。让人感叹的是,连深圳都需要靠投资拉动了,更别说二线城市了。毫无疑问,今年是基建大年。这个基建主要还是传统基建,新基建(5G,新能源等)占比只占15%。从三驾马车看,去年的消费非常的萎靡,本来消费一直是占增长的大半,2021年超过64%的占比,可到了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变成了投资驱动,消费贡献仅1%,而过去三年平均值都为3个百分点。这是因为中国的家庭收入增长变慢了,大环境又存在不确定性,很多人把钱存起来,消费很谨慎。到了今年,消费肯定会边际改善,然而,经济要快速增长,投资依然是最好的动力。有三点原因:
第一,因为消费不可控,这是自下而上的。消费是依赖老百姓的集体行为,可是居民不去下馆子,你也没办法,光发消费券,作用毕竟有限,更何况大部分还是那种满200-10的,老百姓也不是傻子。第二,投资可控,这是自上而下。这是各个地方主导,直接可以砸钱,见效很快。各个地方能上马的项目肯定就会陆续上马,能开工的工程,今年都会陆续开工。第三,消费产业极其落后。消费产业的供给侧,是目前中国最落后的产业之一,有非常大的潜力。元气森林的创始人说,我们的消费产业,跟芯片一样落后。小到零食、纸尿裤,大到快餐店、连锁品牌酒店,知名的都是国外的品牌;电影、儿童绘本、动漫里面的人物都是欧美日的人名,外国文化深入青少年心里....(说起来,最近B站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出了个《中国奇谭》,还不错,可以看看)如此天量的基建项目和投资金额,砸到市场里面,会发生什么?大基建的投入,一定是有利于房地产的刺激和消费,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基建是谁在投,大家都知道吧?那请问他们有没有钱?去年全国有一半土地是靠城投撑场面。很多城投公司都是负债累累。某些城投现在非常缺钱了,只能去借钱,找谁借?只能是银行。城投发的地方债也是银行在买单,找银行借钱融资,有了钱就开工上项目。银行也很愿意借给城投,毕竟背后有地方政府背书,刚好银行都发愁钱贷不完呢。所以,你现在闻到了印钞机的味道没有?1月份的金融数据出来了,M2又是两位数12%的增长。光是第一个月新增的货币供给,就已经是去年全年增量的四分之一!天量基建+配合放水,再拉动房地产的增长,各个地方再卖地回款,去填坑还银行的债,这就是一个循环。是不是有点2008年之后的感觉,2008年有一个4万亿的天量货币,这些钱基本上也都流入到基建的投资里面去了,给城市面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高铁,地铁修的飞起,不光是基建产业链上的人赚钱了有钱消费了,同时这些基建配套也给房子带来了高附加值,推动了房价上涨。2012-2014年,各个地方又大力加杠杆,依托地方平台又搞了一大波基建,2015年和2016年,房地产又是一波大牛市。那一次,虽然地方债务率因此而陡然提升,但基建对当时经济的托底作用确实也显著,只是可持续性差了点。关键是短期还真的摆脱不了,你要想赚钱,就得跟着路径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