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放眼全球、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我国标准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我国标准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纲要》实施一年来,我国标准化改革创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迎来崭新局面,主要变化个人认为有“三个新”。《纲要》是第一份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标准化纲领性文件,不仅强调标准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还第一次明确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纲要》发布实施后,在全国迅速掀起标准化工作热潮,10部委印发《“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16部门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近20个省(区市)已制定落实《纲要》配套政策措施,一些中央企业也纷纷出台实施《纲要》具体举措。从总体上看,标准化已从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作演变为涉及面广、影响长远的基础事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常备工具和重要抓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标准化步入快速发展期,先后经历了2015年国务院印发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标准化法》以及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纲要》。在这“三步曲”中,改革重点解决制约标准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修法是对改革成果的固化,而《纲要》则是对标准化发展未来的擘画。如果说改革是基础,修法是传承,那么《纲要》则更多体现的是创新。《纲要》在充分吸收中国工程院“中国标准2035”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新路径。随着《纲要》深入宣贯实施,各界特别是企业、消费者对标准和标准化的认识更加科学、客观、理性和全面。比如在五级标准功能定位方面,标准的层级更多是与其适用范围而不是水平联系在一起,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不再被认为是更高水平的标准,而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在促创新、拓市场方面的功能更被看重。又如在标准化作用领域方面,除传统产业领域,标准化不断向社会事业领域拓展,全域标准化越来越深入人心,标准化成为政府管理、社会治理、法人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还比如在标准化发展的理念方面,经历了标准数量规模的扩张,人们越来越看重标准化的实效,看重标准实施带来的效益。可以深刻感受到,《纲要》发布实施,为标准化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标志着标准化事业发展迎来全新时期。《纲要》内容丰富,从发展理念、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到机制创新,涉及标准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纲要》就是支持标准化发展的“政策包”。经过一年的实践检验,《纲要》提出的举措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得到落实,成效逐渐显现,标准化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动向,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三个化”。第一是标准体系结构的“二元化”,在各领域、各方面标准体系的构建中,既注重发挥政府颁布标准作用,也注重发挥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作用,标准体系“二元化”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第二是标准化过程和内容的“数字化”,适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标准“数字化”趋势明显,已成为国际国内标准化最为关注的话题,并沿着标准制定实施过程的数字化和标准内容数字化两个方向快速迭代发展。第三是标准化发展重点和理念的“绿色化”,随着“双碳”目标任务的不断深化,绿色低碳逐渐成为标准化的重点,绿色发展日益贯穿标准化全过程。回顾《纲要》实施一年来的影响和成效,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个新”变化,还有一个方面的情况值得关注,那就是标准化教育方兴未艾。大家知道,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人才是标准化长远发展的大计。据悉,由中国计量大学等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有35个国家的118所高校加入,已举办多届“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合作论坛。深圳技术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已获批负责筹建全国标准化教育标准化工作组,并举办了全国首届标准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活动。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了在鄂高校标准化教育师资研修班。此外,大理学院成立了标准化学院,青岛大学标准化工程专业连续两年被评为“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的“A+”等级。我们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标准化专门人才培养的阵地中,《纲要》提出的“将标准化纳入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正逐步成为现实。标准化教育的蓬勃兴起,使我们对中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满怀期待,对中国标准化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返回列表